中外媒体湖南行采访团走进株洲。
红网时刻9月29日讯(记者 陈奥男 通讯员 朱友芳)只需要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在市内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要的上万个零部件,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动力谷”——湖南株洲。9月28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湖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共同主办的中外媒体湖南行采访活动继续走进活力株洲,探访中车株机、山河科技以及醴陵陶瓷谷等重要企业和景点,感受株洲如何将动力之强劲与瓷器之柔美融合得如此巧妙又新颖。
“湖南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
侯萨穆向世界介绍湖南。
走进中车株机生产车间,大家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感受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历久弥新的诞生崛起之路。从学习到制造,从进口到出口,从零部件加工到核心技术研发,中车株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轨道事业部项目负责人沈紫玲介绍,目前中车株机电力机车年产量可达到1000台左右,最高可以达到1200台。中车株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生产的长沙磁浮快线列车、马来西亚ETS动车组、全球首创的储能式有轨/无轨电车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吸睛无数,订单不断,让更多的国家体验“中国智造”是中车人一直追求的目标,此次中车株机也参展了中非经贸博览会,向世界展示湖南力量。
来自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的侯萨穆在他的出镜词中这样写道:“湖南先进制造业在深耕市场沃野的同时,也在深耕中非友谊。愿非洲禀赋和湖南优势充分结合,在非洲广袤的大地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我第一次知道陶和瓷原来是两个东西”
黄浩正在制作属于自己的瓷器。
在株洲醴陵陶瓷博物馆里,来自中阿卫视的记者欧阳丽丽兴奋地对记者说:“听了讲解员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陶和瓷是两个东西,而且瓷器的制作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如此精妙的工艺。以前只知道中国的陶瓷很有名,原来我们株洲还藏着一个这么漂亮的瓷城。采访结束后我一定要带一点湖南醴陵的精美瓷器回去。”
在参观醴陵陶瓷谷、陶瓷博物馆、并亲自体验陶瓷制造工艺后,中外媒体记者对醴陵这个小县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醴陵窑,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大的陶瓷古窑遗址群,自唐宋以来就不断的生产、提升陶瓷的烧制技艺与品质,经过历史的沉浮,与时代共发展。醴陵的陶瓷从民窑时代至官窑时代再到国宴用瓷,醴陵,因瓷而兴,因瓷而美,与江西的景德镇、福建的德化并称为“三大瓷都”。
在醴泉窑企业参观时,大家在看过制瓷匠人们精心勾线画图的场景之后都跃跃欲试,想留下自己的陶瓷艺术创作。今日中国杂志社的黄浩Zachary Gordon Lundquist在瓷胚上认真写下中外媒体湖南行的字样,纪念此次收获满满、惊喜满满的湖南之旅。
他说,“醴陵陶瓷从古代到今天,每个时代都有不一样的特点,在陶瓷上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对生活的态度,比如说他们的房子、工具。另外它是怎么接近现代,怎么传下来的,吸引更多的人去欣赏这个工艺,就很有意思。”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奥男 朱友芳
编辑:江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