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不只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闻记者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守正创新的根本路径,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御风而行、顺势而为,开启了记录时代的新篇章。
11月8日,一个属于中国记者的节日。
84年前的这一天,中国记协的前身,即范长江等人领导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上海成立。22年前,这一天被定为“中国记者节”。
就在11月7日,新华通讯社迎来了自己90岁的生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新华社建社90周年,并向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 习近平致新华社建社90周年的贺信
“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总书记对新华社的勉励,也是对所有有着红色血脉的媒体的勉励,更是对所有有着坚定的理念信念和浓浓的人民情怀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勉励。
也是在记者节的前一天,11月7日,万众瞩目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46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5件、一等奖67件(含12件新闻名专栏)、二等奖104件、三等奖170件。
荣誉属于全国的新闻工作者,也属于湖南的新闻工作者——湖南全省共有17件新闻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8件,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省级前列。
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这是赓续着红色血脉的媒体一以贯之的使命,革命时代如此,建设时代如此,改革的时代亦是如此。
看一看那些出自湖南媒体的新闻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三湘大地的新闻工作者们对这一使命的坚守——《从十八洞村到沙洲村》《村里最远那一户》《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首倡地”的答卷》《跃·悦》《冲刺1500公斤——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视频丨泪目!如果我不幸倒在武汉 请把我骨灰无菌处理撒在长江》《闪耀的平凡》《创意海报|这些痕迹,刻在你脸上,痛在我心里》《垄上春行》《胡湘平:攻坚克难的中国决心》……
这些作品始终聚焦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民生热点,回应社会关切,精准开展舆论引导,它们或在记录脱贫攻坚,或在记录科技创新,或在记录同心抗疫;它们与这个国家同步脉动,也与脚下的三湘大地心气相连;它们既格局宏大、立意高远,又充满感人的细节,于细微处写尽个体对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的深情。
佳绩的斩获,充分展现了湖南新闻战线较高的创作水平和良好精神风貌。是湖南媒体人一次次大胆探索的盛大检阅,更是一次御风而行、深度融合发展的再出发。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是革命年代新闻工作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勿忘人民”,这是建设年代新闻工作者对“人民群众应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的坚守。
▲ 穆青的书法作品《勿忘人民》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这是改革年代新闻工作者时刻提醒自己的话,也是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好记者下笔之时,都必须慎之又慎的操守与品格。
时代如大江大河,奔涌向前,日夜不息。无数的人们置身其间,或击水中流,激起浪花如雪;或穿梭纵横,建立业绩功勋;或徜徉其间,收获小而确实的幸福,他们共同汇入时代的脉搏。
时代的脉象,有快慢、强弱、深浅之别,有浮、沉、迟、数之分,有频率、节律、形态、充盈之不同,而记者就是脉象最为敏感的感知者。他们将不同的脉象转化为可被听到、看到的文字、声音和影像,并赋予文字、声音、影像以温度,启发心智,激励意志,温暖人心。
他们让人们得以身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他们让人们的心声与呼声被更多人听见,他们让民意得以汇聚转化为政策和法律、法规,他们让党的关怀与声音得以传递到每一个人的耳边、身旁。
借由这些文字、声音和影像,他们让无数人的生命历程,无论宏大还是细微,都得以汇进当下的伟大时代,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与无数的同路人一起书写属于时代也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祝每一位记录者节日快乐,感谢他们为记录时代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所做的一切,感谢他们在时代的大江大河中捕捉的每一束光,发出的每一份热。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黄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