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3月25日报道:湖南“十年禁渔”实现良好开局。连日来,湖南省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在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安乡等地,监测到了在洞庭湖多年难觅踪迹的鳤鱼。
那么,鳤鱼是什么鱼?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从经济鱼类到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鳤鱼是体形中等的经济鱼类,喜欢栖息在江河湖泊开敞水域,在长江以南地区民间俗称刁子鱼、麦秆刁等。生殖季节在五、六月,进入江河顺流而上繁殖,产漂流性卵。鳤鱼生长速度第一年较快,之后缓慢。鳤鱼生长周期较为漫长,性成熟最小年龄为3年,一般为4年。
它模样看着不大,却也是“实打实”的“肉食爱好者”——主要以无脊椎动物,如水生昆虫幼虫等为食,也会摄食小型鱼类。在食物链中,鳤鱼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出现了一道“石仙桃清蒸鳤鱼”,尽管被“吐槽”原料可能是条草鱼,但也从侧面反映鳤鱼肉质鲜美。一旦和美食扯上关系,“吃货”们怎会口下留情?为了满足市场,鱼苗“惨遭毒手”的情况并不少见。
从经济鱼类“沦落”到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鳤鱼如今已在多个历史分布点绝迹。除了过度捕捞,从它生活习性上也能看出数量锐减的原因。
繁殖季鱼类洄游。
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主任唐文乔介绍:“鳤鱼繁殖必须要有流水,随着水泥堤坝的建起,江湖之间成了‘断头路’。再加上高强度的捕捞,鳤鱼的‘口粮’少了,别说是小鱼小虾,连螺蛳也越来越少。如果有一天鳤鱼消失了,很难说会对食物链造成什么影响,但鳤鱼对长江流域生态的指示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鳤鱼再现只是长江物种恢复的开始
20年未见的鳤鱼再现洞庭湖、长江泰州段资源检测一网捕获120多条刀鱼、“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在长江中下游频频现身……这一幕幕可喜的现象出现在长江流域,传递出“长江禁渔”行动取得实际成效的讯号。曾几何时,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急剧衰退,多种鱼类难觅踪迹,引来多方重视。2020年6月,公安部决定举沿江全警之力,开展以打击涉渔犯罪为主的“长江禁渔”行动,为期三年。
“我们工作目标很明确。”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长江禁渔”行动主要通过打击震慑让违法犯罪分子“不敢捕”,通过综合整治让违法犯罪分子“不能捕”,通过宣传引导在社会上广泛形成“不想捕”的氛围,为长江十年禁渔赢得治本时间。
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2021年1月1日起,湖南以长江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干流等重点水域为主战场,启动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省长江办副主任夏文斌介绍,湖南省建档立卡的20376艘渔船、28588名渔民已于2020年11月底全部退出。截至2021年底,符合参保条件的28429名退捕渔民已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全省19260名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退捕渔民全部转型就业。
渔民上岸,鱼类回归。据监测结果显示,一年来,“一江一湖四水”水生生物种类较上年增加了20种;江豚分布区域延伸、出现频次增加,资源有一定恢复。
从“无鱼可捞”到鳤鱼再现,长江禁渔,保护的不只是鱼,更重要的是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长江禁渔”行动只是一个开始。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廖浩宇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