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17岁男孩沉迷手游和直播 “掏空”父亲35万元积蓄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谢鹏 编辑:文建美 2022-03-31 17:10:30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截图_20220331165510.png

10版现场-2.jpg

查看李先生的微信转账记录,有多笔大额转账和苹果商城消费记录,仅1月份的支出就高达19万余元。谢鹏/摄

红网时刻新闻3月31日讯(记者 吴思静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鹏)“我该怎么办?你们能不能帮帮我……”3月23日,浏阳市民李先生找到记者称,儿子用自己的手机将银行卡内约35万元全部用于直播打赏、游戏充值。好在游戏平台已退回了11.5万元,但直播平台仍有20余万元未退回,“这笔钱是我十多年的积蓄,能不能帮我追回?”

对此,记者联系了直播平台公司所在地的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市市长热线、广州市委网信办、广州市消费者协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对方均未受理。最终,记者联系了直播平台,平台表示愿意支付李先生8万余元慰问金,但李先生拒绝了该项提议,目前还在和平台进行协商。

蹊跷

银行卡里35万元不翼而飞

竟全被儿子转走用于游戏充值、直播打赏

接到求助电话后,记者立即赶往位于荷花街道的李先生家。他的房子刚装修完不久,家具还未购齐。“存了十多年的血汗钱就这么没了,现在装修尾款都付不起,更别说买家具了。”提及这件事,李先生又急又气。

去年年底,李先生家进行了装修,到了今年1月末去银行取钱付装修尾款时,银行柜员却告知他卡里的余额已不足百元。

“我的银行卡里存了35万元,怎么会连一百块都没有了呢!”李先生立即从银行调取流水,并报警求助,最终发现这笔钱竟是被他儿子转走了。

“我很少用微信支付,平时都是用现金交易,没注意到钱少了,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把这笔钱转走的。”记者查看李先生的微信支付记录发现,从2021年8月开始陆续有金钱转出记录,仅当月就转走了1万元。今年1月的支付账单中,有多条“648元”苹果商城消费记录,微信支付、转账记录更是高达19万余元。

“还有一部分钱是从银行卡转走的。”李先生说。记者随后查看李先生的手机短信,发现有大量游戏推广、直播平台的广告短信。但和银行的交易信息中,最早的一条还是今年2月份发送的,没有看到大量转账短信。

“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儿子就一直在家闲着,我平时忙于工作没什么时间管他。”李先生说,后续了解中才知道,银行的转账短信都被儿子删除了,所以才一直没有发觉。查到这笔钱的去向后,他当即询问17岁的儿子这笔钱的去向,但儿子始终一声不吭,“我和我女婿查了他的手机,发现之前转走的钱基本都被花光了,其中大部分流向了某直播平台,还有12万元花在了某款手游上。”

求助

手游公司已退还11.5万元充值款

直播平台仍有20余万元未追回

知道钱的去向后,李先生的女婿立即联系了该手游公司,公司在核实情况后,退还了李先生11.5万元,扣除了5000元手续费。

“但是直播平台还有20多万元没有退回来。”李先生告诉记者,今年3月初,他就与该直播平台取得了联系,并由女婿添加了平台工作人员的QQ账号,工作人员表示需要李先生提交相关资料,平台会进行审核。

“之后我们多次联系平台了解进展,对方一直说在走流程。”李先生说,但是平台也一直没有给出解决方案,“没说退,也没说不退。”无奈之下,李先生打来热线电话求助。

3月24日,记者联系了直播平台公司所在地的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市市长热线、广州市委网信办、广州市消费者协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说明了详细情况,但对方均未受理。随后,记者拨打了该直播平台的未成年人关怀热线,说明情况,当天下午4时许,该热线回复称不能确认这些钱都是由未成年人充值消费,需要提交相关证明资料,或者由平台予以8万余元慰问金。

“我们没有同意8万余元慰问金的方案,目前已经提交了这些钱是由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的证明资料,还在和平台协商。”李先生说。

看新闻学法律

证明打赏由未成年人操作是追回损失的关键

李先生能否追回这笔钱?他应当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为此,记者咨询了浏阳日报的法律顾问王洪流。

王洪流表示,李先生想追回自己的损失,证明打赏由未成年人操作是关键。

依照《民法典》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也指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将未成年人打赏的行为性质以法律解释的方式确定下来,为解决此类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实践中,未成年人往往使用其法定代理人的账号进行登录及交易操作,导致诉讼中法定代理人很难证明自己非交易行为人。”王洪流表示,司法裁判中,法院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电子证据以及其他查明的事实综合认定交易是否为未成年人所为,互联网经营者也应负担相关电子证据的举证责任。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谢鹏

编辑:文建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2/03/31/1107297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