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夜深人静。江永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飞云在黄甲岭集中隔离观察点值班室伏案“写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 “处理集中隔离观察人员出现偏激情况的记录和剖析”:
上个星期,受组织指派,我担任松柏瑶族乡黄甲岭集中隔离观察点的“点长”。这个点有三名医护人员和两名民警,我负责督促工作人员履职尽责,协调隔离点与县防控办,或需要支持时与相关部门协调。
我们建了一个群,随时关注观察人员发的每一条消息,每天睡觉前要全部看一遍。每天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也是看这个群的每一条消息。这个隔离群从最初的8人,逐渐增加到40人。
有一个隔离人员,是因为母亲病重回来的,本想尽孝床前,但却因为红码,要集中隔离一周。
她的情绪非常大,从第一天开始就闹着要回去,说“母亲都要死了,我却在这里。”很焦虑。
过了两天不见缓解,越来越焦虑,说再不让她回去,就死在这里,要求工作人员把她的特殊情况上报,批准她提前离开。
工作人员自然不敢大意,于是按照专业渠道上报。结果大家都知道,自然是行不通的。疫情防控政策,如果没有刚性,可以因人而异,自由选择,那就没办法执行下去。
得到不能提前解除隔离的回复,她由希望转而失望,更为崩溃,对工作人员说“那我死在这里,你来收尸。”
工作人员叫她再耐心等两天,说明天再做检测,结果还是阴性的话,后天就可以回去了,但她依然不听。此时,我感觉她的情绪自己没办法平复了,工作人员除了安慰,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意识到她的状况需要心理安抚,于是我在群里单独艾特她。
“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在女儿的心里母亲是永远最亲的那个人。12年前我失去了母亲,那时母亲还不到64岁,她离世时我没在母亲身边,我回去晚了,这是永远的遗憾。”
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她,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有的遗憾确实是无法弥补的。
“你的母亲重病在身,除了医生,儿女、亲人帮不上忙,当然留在身边会多了几分慰藉。但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身不由己的时候,比如这两年多以来的疫情,多少人遭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总得挺过去,只有挺过去我们才能迎来柳暗花明,也唯有坚强才能对得起自己、家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付出。”
每逢大事必有静气,我们唯有处变不惊。
“你的遭遇大家都很同情,但你目前还没到7天,谁也不敢保证你是否安全,是否没有感染,集中隔离观察7天,既是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需要,也是保证你和家人安全以及你出去以后接触的每一个人的安全的需要。”
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因为对她的同情把她放出去了,别说工作人员没有这个权利,就是有也不能。个人利益总得服从集体利益。“其实,你们不是为自己在隔离,你们是在为全社会的安全在做保障贡献。”
既然要面对现实,我劝她静下来,因为她的情绪会影响家人的心情,他们一方面要操心家里,另一方面还得担心她。“母女是同心的,你内心宁静,母亲便也安心,你静下来为母亲祈福,母亲能感知得到的。”
“你的老公目前也焦虑,此时,你要多给他精神上的安慰。最艰难的时候,你的安慰对他至关重要,而不是因为你的情绪让他心烦意乱。”
我发了上面这段话,她没多久就回复了。
她说:“我吃不下饭,我有贫血你叫医生随时来看我,不然我出了问题你们更麻烦。我随时都会晕。”
她的回应说明她潜意识里在给自己台阶下,我需要让她一级一级走下来。
我说:“工作人员中有医生的,你告诉她们你的身体状况。”
我在另外一个工作人员群里提醒工作人员要去关心一下她,看她哪里不舒服,同时提醒工作人员因为她情绪不稳,要对她特别关注一些。
我趁热打铁,为辛勤的工作人员发声,希望隔离人员更加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
“她们三名医护人员服务你们几十个人,她们也一直在隔离点,她们也不能离开,其实和你们一样被隔离在那里,只不过多走了两栋楼,还要每天爬楼梯送饭、收集信息、采样、收垃圾,每个房间的垃圾还要称重,然后一箱箱地搬出去。她们还要穿着不透气的隔离服。她们也只是小姐姐,她们也很辛苦,很委屈。”
我有个朋友,县疾控中心的,自从前年疫情以来,几乎没休过一天完整的假,儿子才两岁,基本上是老父母在帮着带,她自己没时间。因为长期加班熬夜,昨天病了,但打完针回来,又接到单位电话,说有个密接对象,需要她去安排做流调,于是匆匆吃了一点饭,晚上又去一如既往加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自己的难处。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需要共同来维护。”
这时又有两名隔离人员回应说:“工作人员辛苦。”“最美丽的天使,辛苦啦!”这是隔离人员给予我们的最好的共情,我于是回复:“感谢理解!相信黑暗过去天就亮了!”
这时,她回复了一句让我感动也让我松了一口气的话:“我也知道他们辛苦,我也着急。”
我不失时机地艾特她,给予她一个抱抱的表达。
雨过天晴,另一个隔离人员及时地回应:“坚持就是胜利!”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陈健林 刘运香 整理)
来源:红网
作者:陈健林 刘运香
编辑:王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