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枫在人工气候室查看植物生长态势。
编者按: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创新潜力大。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心怀理想、富有创新精神的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击队。红网时刻新闻即日起推出《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系列报道,为这些湖湘青年科技才俊鼓与呼。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珉颖 长沙报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从“农家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育种”到如今“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的“4.0时代”,33岁的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姚瑞枫,正带领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科研团队,奋力拼搏在种业创新的前沿。
“植物高产与抗性优异性状难以兼得,近年来有一些重要进展,但依然是作物育种领域长期以来的瓶颈问题。”姚瑞枫说自己的努力方向就是突破其中一些理论与技术瓶颈,让农民种粮少一些辛劳、多一些收入,为我国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姚瑞枫(中)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参加学术会议。
为什么做科研?
从湖北荆门农村走出来的姚瑞枫依然记得小时候爸爸下田给水稻打农药的场景,虽然父亲已转行二十余年。“在烈日里为了给水稻杀虫去害,经常有农民中暑或农药中毒。”姚瑞枫回忆,那时种水稻很辛苦,病虫害和洪水干旱时有发生,常常面临“靠天收”的无奈,稍有不慎就可能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那时的他就希望像父亲一样的农民辛苦少一点,挣得多一点。但他或许没有想到未来的自己将在这条种业基础研究之路上踏出自己的脚印。
2010年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姚瑞枫获得免试推荐资格,进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谢道昕院士开展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我主攻的领域研究周期比较长,要耐得住性子,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和百折不挠的韧性,我的导师谢道昕教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姚瑞枫介绍,从选定重要性状,到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鉴定、功能验证和作用机理解析,整个过程下来,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很常见;再将相关基因和理论运用到作物育种和生产实践,则需要各环节种业科研工作者的通力协作和不断尝试。然而,种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我们必须长期坚守。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种业创新情况时勉励大家:“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做怎样的科研?
经过六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姚瑞枫完成了自己科研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突破——阐明了植物识别重要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进而控制分枝数量的机理,为作物株型改良和产量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姚瑞枫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Nature(《自然》)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该成果先后入选当年的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以及国际生物信号转导领域重大突破。
世界种业进入到育种“4.0时代”,正迎来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BT)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IT)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深刻改变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格局。“湖南正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迈进,聚集了以袁隆平科研团队和8位院士为代表的数千名种业科研人员,国家级种业企业和种业相关创新平台实力强劲。”
2018年底,姚瑞枫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来到湖南大学,看中的正是湖南种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光明前景,以及“BT+IT”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姚瑞枫介绍,他的导师谢道昕院士已于近日把他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建在家乡湖南,而他作为“湖湘引才大使”也正不遗余力地为湖南种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现在,湖南正对标种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加快建设岳麓山实验室,打造中国“种业硅谷”,而姚瑞枫也正带领团队积极投入其中,是岳麓山实验室生物种业智能超算平台的核心团队之一。
“做‘顶天立地’的科研是最有成就感的,力争早日破解植物高产与抗性兼得的密码,并推动相关理论应用于作物育种和生产实践,服务于国家种源自主可控和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在湖南大学植物激素与生物育种实验室,交错有致的枝条间,姚瑞枫正带领着自己的科研团队奋力攻关。
“梦想的实现或许还需要更加长久的艰苦努力,但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唯有长期耕耘与积累,正如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那句口号和信念: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姚瑞枫坚定地说,一辈子能做好这一件事已经很满足。
相关链接:
伍树松“恋上”松树皮 只为提取最佳配方养肥猪︱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①
怀着一颗爱国心 杨鑫想造中国“芯”|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②
和新冠病毒“打架”,谭德勇越打越勇丨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③
科研路上一次次突破自己,卢芳国47岁去读博丨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④
董陇军:聆听大地深处细微的声响︱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⑤
吴怀娜:为盾构隧道“看病” 守护城市地下生命线︱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⑥
黄麟淇:胆子大、全力拼,地下也能撑起一片天︱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⑦
朱晓波:用更便宜材料造更好的锂离子“房子”︱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⑧
陶忠林:探索原子加工新工具 节能减排再添“催化剂”丨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⑨
刘楚波:薪火相传 寻找超算未来“最优解”丨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⑪
来源:红网
作者:陈珉颖
编辑:周怡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