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单明海 熊小玲 记者 张英 宁远报道
“喝杯清茶,晒晒村里的大小事务,这个月例会开出了‘好味道’。”近日,在宁远县棉花坪瑶族乡沙子田村召开的乡村振兴月例会上,参会的代表赞不绝口。
为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变“村里事”为“自己事”,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大家一起干”。自今年以来,宁远县在全县422个村、社区推行乡村振兴月例会。月例会紧紧围绕民主议事“六议”,聚焦村民关心的重点难点,精心烹制“五味大餐”,使会议开得“有滋有味”。
极具“廉味”。一是固定会议时间,一般放在月底召开;二是固定参会人员,村“两委”干部、村民监督委员会、各村民小组长、驻村工作组参会;三是固定会议议程,议程涉及到村级财务公开、基层党风廉政、新农村建设等多项工作,在月例会上进行梳理、总结、解决、部署。
倍增“鲜味”。每月一个议题,所有参会人员都有权对村里的各项事务发表看法,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项目、公益事业及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经共同协商,听取村民意见后再作出决定,实现了党务村务管理民主、公平、公正、公开。
添点“辣味”。月例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集体的事大家想、大家议、大家办,调动了村民参与自治的主人翁精神。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座谈会、茶话会等方式组织,尽量避开农忙时间,尽量方便群众参加,走出一条接地气、惠民生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增加“土味”。会上没有多余语言,没有生搬硬造,在充分结合乡村实情、民情的基础上,通过月例会来搭建舞台,让群众用“土话”谈“土事”,让群众自己做主,自己来管理自己的家园。
值得“回味”。一次月例会是不是“真解渴”,不仅要看“会上”的功夫,还得看“会后”效果,能不能引发“回味”。在月议会上就会议提出的问题建立台账,做好答复解释和反馈,并在村务公开栏公开。同时对公开事项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出说明或提出解决时限,做到下有反映,上有回应,不间断跟踪监督,确保月例会开出实效。
来源:红网
作者:单明海 熊小玲 张英
编辑:李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