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工业大剧有王炸了!”网友如此评价。
8月19日起,湖南广播影视集团金色光芒出品的反映湖南装备制造业的电视剧《麓山之歌》,强势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和芒果TV,接连创下上星综合频道排名第一的佳绩。
甚至,长沙、上海、南京、杭州、大连、常州、台州、佛山等8座重工业城市的摩天轮共同为该剧亮灯;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社交平台奉献出50+的热搜榜,引发观众和行业双向好评。湖南工业“硬实力”的典型代表,和湖南文化“软实力”典型代表的牵手,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一部重工业题材剧,缘何能从甜宠、生活、爱情挤占眼球的电视剧市场杀出“重”围,创造口碑流量的双向扩圈?缘何引起全社会共鸣,又为新时期影视创作带来哪些新观念、新趋势?不妨解锁其“正流量”密码,探寻好剧背后的规律。
从题材意义上看,《麓山之歌》聚焦“大国重工”,洞悉时代主题。
《麓山之歌》是一部“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主题电视剧,以龙头国企“麓山重工”为缩影,讲述了科研人员、企业家、新时代工人从低谷崛起,奋力冲破国外技术封锁,完成改革创新并建成i5智造车间的故事。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一重、徐工、柳工、山河智能等重工企业时,多次强调,“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重工之重,重在“重工业制造”,更在“国家发展之重”;重工之“工”,工业、工厂、工人,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三工”基石。
《麓山之歌》洞悉了这一时代主题,以恢弘的主流叙事、昂扬的文化自信,展现了湖南从“制造”到“智造”的奋斗,以及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之路,起到了振奋人心、凝心聚力的社会效果。
不少追剧的网友称,《麓山之歌》不仅表现重工、制造,也凸显了永不服输、永远前行的奋斗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大国工匠艾爱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付玲与李传泉,全国技术能手龙卫国……在片尾一一亮相。主演们尊称他们的一声声“师傅”,戳中了广大观众的泪点。
从创新理念上看,《麓山故事》探索“三向破题”,致力科学普及。
长期以来,工业题材一直是影视创作的冷门。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观众热情不高,收视率和口碑双低;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对工业题材缺乏专业性、熟悉度和使命感。
然而,《麓山之歌》的热播爆红,让我们看到了工业剧创作与观众的双向奔赴。这无疑代表了一种新观念和新趋势,即只要探索出主流叙事、工业美学、大众传播的“三向破题”之路,观众就能共情共享。人们对工业的认知,突破了厂房、烟囱、钢筋、铁水、锅炉、铁人等刻板印象,从而“管窥”现代化工业的本质,甚至学到“重工换金融”“柱塞泵”等高深知识。
据此有人认为,“这部戏颠覆了观众对工业的认知,甚至会影响职业选择”。
的确,当作品立足时代发展,情系广大人民,传播普及新知,并以此为安身立命的理念,它就能由冷门变热门,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流量王”。
从艺术特色上看,《麓山故事》把控审美质感,强化年轻表达。
艺术是一个普及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审美的过程,尤其对主旋律剧而言,不仅要做普及者,更要做提升者,提升审美维度,提升影视语言,提升流量价值。
纵观《麓山之歌》,从选题策划、故事创作到生产制作,每一个切面都精心把控美学质感,贴近生活原貌,增强故事吸引力,特别增加年轻态表达,从而创造主旋律剧现象级流量。
比如,剧中主要人物金燕子是一名焊工。为什么选择焊工?因为火花、防护服这类视觉表达强烈且通俗,而蹚工、铣工等工种,与观众有距离。这种降维选择,增加了角色典型性、贴近性,既让观众共情,也符合大众审美需求。
剧中群像“科学怪咖”卫丞、企业家方锐舟等,都跳出俗套,具有网感。剧情设置真实不悬浮,以爽剧、偶像剧制作手法,解锁主旋律剧的控场密码,引发持续的网络关注和话题讨论。
可以说,《麓山之歌》是电视湘军、制造湘军、网络湘军的一次完美携手。
它激发出了湖南人沉淀在血液里的DNA,以“麓山”之名,持续向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进发,并实现主旋律剧的完美转身。
它真诚献礼党的二十大,以湖南之为,歌颂奋发图强的新时代,歌颂人才喷涌的新湖南,歌颂求变创新的新发展,续写“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的麓山佳话!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张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