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底线》谈丨司法涉案剧的创作新路径,让人性思考融入时代背景

来源:红网 作者:王凯 编辑:王津 2022-09-22 20:14:14
时刻新闻
—分享—

3.png

文/王凯

2020年8月的夏天,在云南西双版纳《冰雨火》的剧组,接到了要策划一部以展现当代人民法院的电视剧,除了这句话外,没有其他任务的内容要求,只感叹自己和司法题材可能有特别的缘分。当时在做刑事还是民事的大方向选择上,优先选择了以民事案件为主,一方面是民事案件更贴近观众的生活、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一方面是想从沉浸在《冰雨火》里危险刺激的抓毒情境中出来。

原本以为可以做一部轻松温暖甚至充满喜剧色彩的法官生活剧,没想到一下生活采风,面对真实的法院和法官,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好陌生也好惊奇。但这次创作最大的收获是,我们找到了司法涉案题材创作的另一条路径,而电视剧《底线》的突破在于将原本题材固有的创作难点,反而转换成了本剧最大的看点。

现实主义创作必须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地在生活里浸泡

这一次创作第一个共识点就是——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我们出品制作公司,还是编剧和我,都提出来第一步动作必须是扎实的采风,决不能是三五天的走马观花。费慧君、李晓亮两位编剧做过五年民生栏目剧编导、在抗疫剧《在一起之救护者》中也呈现了非常多的真实细节,我也有过《冰雨火》为期一个月的采风经历,所以我们都有这个耐心和一些实用的经验。

我们一起在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首先我们要迅速对中国法院的大架构进行了解,要从线上找到全国知名的、有特色的、标杆的真实法院工作者,以及了解清楚各地的法院有些什么样的特色法庭,然后列出提纲、每一站去之前都要做好采风功课。

这类采风的初始阶段座谈会的形式比较多,以往很多创作者会没耐心,觉得几天下来问不到有趣的内容。但一定要耐住性子,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观察,只有见多了、听多了、才能慢慢感知到具象化的人物和他们的职业感。等到了深度采访的阶段,我们才会知道该怎么让他们愿意彻底敞开心扉。往往一对一采访,我们不会直接问工作、问案件,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法院工作的流程和机制、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可能一上来从他(她)屏保上的孩子、他(她)的衣服和饰品来切入会更好,此刻暂时放下我们的“目的性”,换来的是被采者滔滔不绝的故事经历和职业感悟。就这样,我们来来回回采风了十几次,走访了7个城市、60余家法院、200多名法院工作者,收集了500多例案件,时间跨度15个月。

魂比血肉更重要,《底线》是一次主题先行的创作

创作之初,我们发现正面讲述法官的剧远比公安、检察的少,尤其在采风后了解到法官的工作相对而言比较独立和静止,创作起来是缺乏动作性和悬疑感,加上法官工作程序和纪律比较严格,这些都对艺术表现有较大的限制。于是我们调转了思路,着眼于法官怎么判是故事最大的悬念,陈述案件经过是次,挖掘案件背后的人间百态和人情冷暖是核心,共情与深度足以引人入胜。所以编剧动笔之前,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要有这部剧?

第一,因为时代发展得太迅速,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个过程有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人民对于司法解决纠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将新时代法院和法官的面貌通过影视作品呈现给观众。第二,大案件是大的是非曲直、小案件是百姓的家长里短,把极具当下性的大小案件摆出来,让观众跟随法官的视角一点点剖析案件背后的东西,就是对当下社会现象最好的解读,不仅仅是普法宣传教育,更是提振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引导大众在正道上前行。

破局更需格局,除对人性、司法、社会的深入思考还需国际视野

面对采风整理的庞大人物和案件素材,我们先写人还是先写事成了一个难题。我们从第一稿以三个主要人物构建起的法官生活剧,到一个案件进来串联几位主角登场后引发各种内部矛盾的法院职场生态剧,再到四位法院新人好友十年来的法院工作与生活,反复推翻。

我们不是写人、也不是写事,更不是职场小生态,而是中国司法的先进性及站在国际视野,如何呈现中国的司法自信,如何做好中国表达。中国法庭内外的活动全景、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成果、中国司法文明的优势,都值得我们对故事、人物、案件进行全面升级,最后定稿的是三代法院人在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背景下,通过对一件件纷繁复杂案件的审判和调解,始终坚守底线、捍卫公正,这是一部薪火相传的法官群像戏。

故事和人物升级后,案件就不仅仅是挖掘其背后戏剧看点和社会热点,司法价值的提取和思考是拉高站位最关键的一环。比如,刑事案件往往人命关天,那么法官反复核查、仔细斟酌的必要性就很强,比如剧中雷星宇杀人案通过三次合议庭对于关键证据的讨论充分展示了法院程序上的严密和法官的严谨及对于生命的尊重。而民事案件很多时候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小事,比起是非对错的判定,法官更需要的是解决双方当事人此刻最实际的问题,比如剧中叶芯一直想办法去理解“调和判”的区别和价值。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选择案件:展现时代新发展的案件、体现《民法典》新规的案件、彰显出司法进步的案件、老百姓切身关切的案件,本身案件并无大小,这些案件从被呈现到被解决的过程,折射的都是社会发展中留下的真实印迹。

越是庞大复杂的题材,越需要内容上的领航员

作为司法题材项目的内容负责人,工作方式和常规项目有所区别。这类题材有天然的司法门槛,所以需要做大量的功课,不然很难建立和导演、编剧等主创有效沟通,剧本会上大家经常会停下来确认该情节是否符合司法实际,不能天马行空编故事,但我和导演、编剧之间也经常相互提醒,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套上枷锁。同时,《底线》涉及的人物、案件、司法很多,出现的纰漏也就自然增加,那我们选择的是“刷漆式创作”,一层层来,不求一步到位。面对各方的修改意见也要坚持做到“抓大放小”,我们要拆分好各个环节的创作任务,还要把控住节奏,和编剧一起努力让每一次修改都能达成具体的创作目标。同时,由于题材的专业性和生僻性,我们还要对主创、主演做好普法工作,和他们一起再次体验生活,把剧本之外我们对法院、法官、司法的感知一点点传递给他们,这些都能让他们对影片最终的视听和表演呈现起到增进作用。

《底线》这部剧,上上下下都很踏实认真,大家都花了很多时间走进真实的法院、走近真实的法官,靳东老师还参与了真实现场调解工作、学习法官口语和本土口音,成毅、蔡文静、王秀竹等青年演员不仅体验了生活,还在模拟法庭夜以继日地反复训练。大家都努力把刘国彤导演要求的“极致真实感”在各个环节落实到位,最质朴的光影之下,那些人之常情、那些朴素道理、那些也是普通人的法官们,显得格外生动而有力,犹如当头棒喝——情理法的冲突与平衡,不只是剧中法官的日常,更是现实社会中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作者系电视剧《底线》文学总监)

来源:红网

作者:王凯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2/09/22/118610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