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巷社区燕子岭公园。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
正值金秋,漫步雨花区井湾子街道井巷社区,目光所及,居民楼青砖黛瓦,道路整洁宽阔,燕子岭公园鸟语花香、树木葱茏。老人闲庭信步,儿童读书嬉戏,好一幅锦绣生活图。
而在6年前,井巷社区还是长沙城东南的一块刺眼“疮疤”。短短几年时间,这个“五无五多”的社区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井巷社区健康公园俯瞰图。
曾是长沙城东南一块旧“疮疤”
井巷社区位于雨花区圭塘路,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6000多名居民以国企改制下岗职工为主,是一个典型企业改制开放式社区。
如今在社区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另一番模样——就像硬币的两面,变化甚至不是螺旋式递进,而是彻底地、自我革命般的翻天覆地。
这里的居民说:在改变发生以前,井巷不是什么“桃花源”。它是什么呢?是长沙城东南的一块“疮疤”。
这“疮疤”如此刺眼,以至于人们的记忆像电影般清晰。楼房坍缩、违建遍地,电线乱搭、污水横流,道路泥泞、空气刺鼻,居民“睁着眼睛没法出门”,苍蝇老鼠却横行肆虐……
坊间曾这样“调侃”井巷社区:烂楼下面有个棚子,棚子下面有辆车子,车子下面有个摊子,摊子下面有个瞎子,瞎子在下面到处打蚊子。
71岁的吴固根在井巷社区居住了30余年,他一度认为井巷社区“连农村都不如”。“农村还有绿水青山,之前井巷社区聚集了大量的小工厂和小作坊,每到夏天,米粉厂、肠衣厂臭味扑鼻。路是泥巴路,两边还有菜地,落雨就是一脚泥溅到屁股上。”他的回忆带着伤感:“夜晚没有路灯,晚上回家的人要备上手电筒。连的士都不愿意进来。”
“面子”如此不堪,“里子”也是问题重重:留守老人多、下岗人员多、信访积案多、帮教对象多、矛盾纠纷多,这是“五多”;与这些极不适应匹配的却是“五无”,无物业管理、无配套设施、无资金来源、无社会组织、无志愿队伍。
一个“烂摊子”,一只“火药桶”。当时,井巷社区盗窃、火灾等事故频发,民调不满率达25%。
二十一世纪初,城市的变奏交响曲在社区周遭响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妙音符回荡在长沙城南的天空。而在井巷社区,最热闹的声音却是这里白天黑夜经久不息的麻将声——2015年,社区老党员姜春芳出于某种责任感和义愤,仔细数了一遍社区的大小麻将馆,40栋居民楼竟然暗藏了120多家麻将馆。
与麻将馆的“风生水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区一天天地走向荒芜和落败。它仿佛是一口老井,过去曾经涌出幸福的汪泉,却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干涸。
社区志愿者清扫街道。
从不让施工队进社区到纷纷同意改造
2016年初秋,天气变凉,井巷社区的十多棵梧桐树叶子一天天变黄。人们照样晒着日头、打着麻将,仿佛日子没有尽头。
直到10月下旬的一天,聚在树下唠嗑的老人们最先发现:社区来了一群身上穿着白衬衣、腿上裹着泥点子的“干部”模样的人。
“后来我们知道,是雨花区委区政府和井湾子街道的领导,他们是来搞调研的。我还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座谈会,会上我们听说了一个天大的消息,区里要对井巷社区进行提质改造!”吴固根说。
吴固根是社区的活跃分子。很快,这个消息就传遍了井巷社区。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提质改造意味着井巷社区要“大变样”了;但更多人却表示反对。他们说:难道大家伙忘了几年前的企业改制吗?一大批井巷居民没了工作,成为改制阵痛的承受者,现在还有人常年纠结在与原有企业的纷争中。改制和改造,一字之差,他们已经不再信任社区的任何所谓的“改变”。
“居民暂时不信任没关系,我们先大刀阔斧地干嘛,有了成绩还怕居民不认可、不买账?”提质改造汇报会上,雨花区的主要领导如是说。
问题是,怎么干?井巷社区全身都有“病灶”,手术刀该从哪里开始下手?彼时的雨花区委区政府、井湾子街道党工委,仿佛两位谨慎的外科手术大夫,苦苦思索着。
社区是社会治理系统的基础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细胞。雨花区的治理者们清楚地意识到,基层治理之策,不应聚焦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当学会求解主要问题的“方程式”,激活治理的“末梢神经”。
雨花区委、井湾子街道党工委通过前期民意调研、党员座谈会等形式,得出一个结论:老百姓反映最多的是环境问题。如何从无到有、修破如新、变乱为整,是当时的民心所向。
在2017年的雨花区两会上,作为该区的“大事件”,井巷社区的提质改造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雨花区委区政府计划投资7000万元用于该社区硬件设施的提质建设,要把井巷社区打造成“党建惠民”的典范社区。
白纸黑字,一锤定音。
井巷社区提质改造工作进行之初,遭到了许多居民的反对,有人坐在院子里阻挡施工队进场,有人和工作人员吵架,威胁短信发到了社区负责人的手机上。一句话,他们不肯接受社区所谓的提质提档“改革”。
施工第一天,井巷社区党委书记岳林守在渣土车旁一直到凌晨1点。他说,一旦他离开渣土车,担心居民会搞破坏。他的手机被居民打到没电,最多的一个居民连续打了他17个电话。
“我们只能一家家地上门做工作,经常工作到晚上12点。”时任社区提质提档指挥长黄赤松说。
老百姓生活不易,工作小组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为了说服一户居民改造阳台,工作人员连续一个星期天天上门,到最后,这户居民两口子耐不住了,给他们端上茶水,说:“你们辛苦了。回去吧,明天我们自己拆。”
为了让居民心悦诚服,工作队决定先对其中4栋进行改造,让居民看看改造的效果。当四栋住房被重新粉刷焕然一新时,居民们眼睛亮了,纷纷同意改造。
接下来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进展如火如荼。半年时间,井巷社区完成1300米社区主次干道改造,路灯、庭院灯综合提质改造共计120个;统一整改地下管网、社区明暗沟、井盖等,新建化粪池60个,疏通下水道1250米;21栋居民楼外墙粉刷和贴砖,统一厨房外观整改、安装滴油管道,屋顶做防水处理,741户居民享受到改造成果。
社区志愿者发放安全宣传手册。
“党建+服务”,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硬件好起来了,软件的提升更重要,它是老旧社区居民急切期盼和向往的,也是真正考验基层工作者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井巷社区秉承开荒建落、敢闯敢拼的精神,以党建为引领,夯实重塑基层治理体系,因地制宜地推动新老居民共融生活,大胆探索社区治理“133”模式,老典型焕发了新活力。
何为“133”?打造了“阳光议事亭”,分设3个党员志愿者服务岗亭,居民在“阳光议事亭”里共商共议社区大小事务,有效促进各类问题矛盾解决;推出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红”“事务蓝”“环保绿”的“三色马甲”志愿服务;开通“邻帮一号通”24小时社区服务热线,实现居民办事“一次不用跑”。
“喂,你好,我家煤气打不开了,能派人帮我看看吗?”
“喂,你好,社区电箱上的牛皮癣可以派人清理掉吗?影响美观!”
井巷社区的二楼办公室里,“邻帮一号通”热线响个不停,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社区里留守老人多,下岗员工多,矛盾纠纷多。”立足社区特点,社区党总支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井巷社区党建品牌“邻帮一号通”。
“电话多的时候一天要接20多个,我们会根据居民的需求进行解决。”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邻帮一号通”由专门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接听,这条热线的背后,是一支近400名由社工组织、志愿者团队组成的爱心服务队。居民反映诉求后,专业社工15分钟响应,全方位解决居民水管堵塞、房屋漏水等物业服务和居民其他需求。
2019年,井巷社区不断夯实社区治理和破解为民服务难题,以“党建+”思路为引领,创新推出“党建+公益”“党建+服务”等多重载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下的辐射示范效应,全面开启社区治理新局面,打造服务“升级版”。“邻帮一号通”就是“党建+服务”的生动注脚。
志愿者活动现场,孩子们开始做画。
“三色马甲”,分工明确急居民之所急
走进井巷社区,无论是服务大厅还是社区的角角落落,鲜艳的党旗总在飘扬,党的政策、精神理论通过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入眼、入心。
井巷社区党组织按照“社区所需、居民所急、党员所能”的原则,组建了一支由老党员和退休职工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不断丰富“邻帮一号通”党建品牌内涵,推出以党员为主的“志愿红”“事务蓝”“环保绿”的“三色马甲”志愿服务队。
“蓝马甲”志愿服务队以“小区管家”为方向,填补小区无物业的空白,注重在物业服务和社区日常管理上发挥作用;“红马甲”分成7个工作小组,集环保员、巡逻员、宣传员、邻里调解员等于一身;“绿马甲”联合社区24小时雷锋超市,开展“垃圾分类我带头、蓝天保卫战”等志愿服务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垃圾与环保知识。
更深层次的改革由表及里,让人们感受到了,在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工作的无限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我的对讲机都是24小时放在身上的,居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说这话的李迪是一名党员,今年50岁,他也是社区“蓝马甲”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一台对讲机,一部手机,是他身上的日常“标配”,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李师傅。
“你好,请问是你家的灯管需要维修吗?”“请问刚刚是你打的电话需要帮忙吗?”……见到李迪时,他身穿蓝马甲、手拿工具包,正在社区里忙个不停,虽然正值午饭时间,但李迪依然干劲十足。“有些居民他比较急一点,我帮他先解决了问题再去吃饭,也踏实些。”李迪说。
“晚上走在路上也亮堂堂的,我们居民的心也亮堂堂。”已经80岁的朱娭毑,说起井巷社区的变化,最在意的就是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变化,“以前居民乱扔垃圾,现在大家都自觉了,还会主动对垃圾分类。”
配齐小区软、硬件设施,小区居民有了更多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将党建与群众关切关联起来,通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把人与人之间的心墙拆除,邻里关系融洽了,人心凝聚起来了,这幅“党建+”带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井巷社区的“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无疑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
井巷很小,它只有0.26平方公里,1300多户;井巷又很大,它是无数基层社区的一个缩影。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它的探索与蝶变也折射出,推进基层现代化治理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党建聚力,坚守为民初心,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治理才能蹄疾步稳、充满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张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