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变迁志丨中南大学:创造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潘锦 曾小颖 姜媚 编辑:姜姿 2022-11-07 13:03:23
时刻新闻
—分享—

幸福档案

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围绕重金属清洁生产源头减污、重金属“三废”污染物治理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中心发明的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净化和回用技术,使废水回用率由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粉末冶金特种材料、轻质难熔金属材料等基础科学和创新技术研究。该实验室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等提供上百种特种粉末冶金材料。 其研制的航空制动产品成功应用于大型飞机。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南大学调研,考察了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高校进行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情况。

梅雨时节,窗外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灯火通明,科研人员一丝不苟做着实验;室外,学子们打着雨伞,步履匆匆奔向课堂,追求梦想。

时隔多年,当王章维谈起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的科研故事和报国热忱,依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图片11.png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

黄伯云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航空制动材料国产化,破解“卡脖子”难题,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科研前辈的事迹犹如一座灯塔,激励着一批批科研学子前赴后继,奋勇前行。

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幸福满满

2020年,中南大学向在国外深造的王章维发出邀请。

彼时的王章维已经在海外留学多年,是德国马普学会钢铁研究所洪堡学者。年仅32岁的他,在合金设计和强韧化机制研究等领域取 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原创成果。

王章维研制的轻质高强钢,性能远优于国外同级别市场产品,可运用于新能源汽车等方面。

接到来自本科母校的邀请后, 他没有丝毫犹豫, 毅然选择回国。

王章维清楚地记得,来中南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学校人事处工作人员问他的第一句话不是工作要求,而是关心他生活上有什么需求。这让他心里暖暖的,好像回到了“家”一样。

为了满足科研需求,他想订购一台特殊的电子显微镜,尽管花费不“秀气”,但没想到一申报学校就批了下来,经费随即拨付。经 费充足、设备齐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信任和支持力度大,学校良好的科研氛围让王章维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研究。

传承:赓续科研血脉 突破技术瓶颈

王章维的足迹,同他的偶像黄伯云院士有些相似。

时针拨回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那时园内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与现在相比,差别很大。

1988年,黄伯云携全家回国, 专注航空领域飞机制动系统材料方面的研究。

放弃上千美元工资,回国拿着100多元人民币工资的黄伯云无怨无悔。回忆往事,黄伯云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国家的需要永远是第 一选择,作为知识分子,把才智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才是一种 真正的幸福。”

从前,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一直受制于外国技术,很多造飞机的零部件只能从其他飞机身上“拆东墙补西墙”。飞机刹车片材料是 航空核心材料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对此一直保持技术垄断。经过多年 努力,黄伯云带领团队研发出“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结束了中国飞机得靠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

凭借该项技术,黄伯云本人当选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图片12.png

国产C919大飞机机轮刹车用C/C复合材料。

这个时候的王章维还在读高中,喜欢关注国家大事的他,被黄伯云院士的爱国情怀和科研精神深深打动,一颗“科研报国”的种子 在他心里悄悄萌芽。

在黄伯云院士的感召下,王章维在高考时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中南大学。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离优秀的人更近些,希望将来自己也能成为像黄伯云院士那样优秀的人。

2006年,王章维如愿进入中南大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

大学四年,王章维和同学们多次参观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的陈列室,看着前辈们的赫赫科研功绩,他的内心一次又一次被深深震撼。

2012年,王章维远赴美国深造,攻读博士。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传承。

“当年,黄伯云院士也是去美国深造,后来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王章维笑着说,前辈的一些事迹,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

观影响很大,他这是在追寻科研偶像成长的步伐。

2017年,在美国博士毕业的王章维,选择继续去德国攻读博士后。因为表现优秀,他成为德国马普学会钢铁研究所的洪堡学者。

“师恩难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南大学的科研文化和传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成长。”王章维说, 2020年,他在老师的感召和帮助下,回到了母校,接过了科技创新的接力棒。

与王章维同时期归国的张文超,也曾是中南大学的一名学子。他的研究方向,与重金属污染防治有关。

“上大学时,有时会在电视里看到湖南镉污染、湘江流域重金属超标的报道,那时便在我心里埋下了一根刺。”张文超说,传承,或许就是用一己之长,解前人之忧。

如今,身为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特聘教授的张文超,以电化学表界面调控为研究手段,以从源头上攻克重金属分离难的问题为 目的,专攻重金属及新型有机污染物废水的电化学处理原理与技术。

在张文超看来,当前,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的整体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有效控制,但依然存在“难啃的骨头”:相较于单纯重金属污染而言,还存在危害度更高、毒害性更强的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物。

“事实上,绝对意义上的单一污染是不存在的,污染多具有伴生性和综合性,即多种污染物形成的复合污染。”张文超表示,由于 重金属具有持久毒性和不可生物降解性,与有机物污染物的高毒性、 生物积累性和难降解性相结合,新型有机复合污染物成为含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逃生者”和“钉子户”。

归国后,张文超加入了中南大学柴立元院士团队,希望依托国 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电化学法”这一把利 剑,斩断重金属及新型有机复合污染物的流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和持久战。

创新:在创造幸福中感受幸福

“追梦之路光靠奋斗还不够,遇到艰难险阻和激流险滩,一定要有正确的精神指引,我们才能凝聚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张文超说,在柴立元院士的带领下,他们孕育出了 “向善、向美、感恩、感动”的团队文化,要求大家做善良的人,做完美的事,做感恩的人,做感动的事。

具体而言,就是应当珍惜如今的优越科研条件,对这个伟大的 时代、对伟大的国家、对父母怀有深深的敬重与感谢,将感动化为行 动,从而更积极地为造福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张文超和同事们被人称为“土壤医生”。他所在的国家重金属 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了“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技术”,创新开发了铁、磷、聚羟基等多功能基团新型重金属稳定剂、 微生物淋洗剂及其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修复后土壤重金属浸出毒性浓度达到《地表水质量标准》(GB/T3838-2002)限值。

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张家界镍钼矿矿区场地、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污染场地、原湘乡铁合金厂铬污染场地等20多项修 复工程,修复面积达25.92万平方米。

他们研发的“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技术”,可实现废酸回收率90%,危废削减90%以上,有效缓解了行业的“顽瘴痼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这项科研成果不只应用于湖南,在安徽铜陵有色、灵宝金城、宝武集团、山东恒邦等10多家特大型铜、锌、钢铁冶炼企业也大规模 应用,并走出国门,在塞尔维亚波尔铜矿、刚果(金)等海外企业推广。

这份来自创新创造的幸福,王章维也感同身受。

在他主攻研制轻质高强钢的时候,外国的科研工作者也在进行这项研发,并且起步比他早。

王章维最终后发赶超,研制出的轻质高强钢,性能远优于国外同级别市场产品。成功的这一刻,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让我觉 得,中国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并不比外国的差。”王章维说。

在多个重要领域,国家对王章维研发的轻质高强钢均有需求。他举例说,如果这种又轻又强(硬)的材料用于制造汽车车身,将有利于节能减排,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

“特别是新能源车以后如果使用轻质高强钢材料,将大大缓解‘续航焦虑’,”王章维说,“车身轻了,油耗就小了,碳排放也就少了。”

在王章维看来,今天这么好的科研环境,得益于祖国的发展,得益于科研前辈打下的基础。接力棒一棒棒传了下来,年轻一代的科研者应该更加努力,奋勇前行。

“在科研的路上,与国外相比,我们以前是追赶,慢慢实现了领先和超越。”王章维坦言,从科研硬件上来讲,有些人可能存在固有认知,一直觉得国内比国外差。但其实中国的国家级平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里面的部分硬件设施,与国外相比,甚至更好更先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追赶到领跑,科技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在传承与创新中,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他们一步步创造着幸福,也感受着幸福。

总策划:贺弘联 王冠华

执行策划、统筹:陈海波 周逸峰 陕振萍 曾小颖

作者:潘锦 曾小颖 姜媚

责编:曾小颖

编辑:姜媚

校读:范铁军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潘锦 曾小颖 姜媚

编辑:姜姿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656/63/1218599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