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档案
华龙码头位于岳阳市君山区的长江沿岸。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华龙码头时,作出重要指示:“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
如今,复绿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岳阳市共完成岸线绿化2 万多
亩,码头岸线复绿率达100% ,初步建成兼具生态功能和景观效应的“绿色长廊”。华龙码头江豚跃舞,河滩复绿,生机尽显。
三月的华龙码头草甸青翠,一江碧水沐浴在和煦春光里,波光粼粼,倒映着湛蓝的天空,一碧万顷。正是江水回暖之时,江上浅滩处,鹭鸟驻足停歇,几只绿头鸭在水中嬉戏。
“晴朗的夜晚,这里的星空特别好看,满天星光,能清楚地听到江豚在水中跳跃的声音,还有周围草丛里的虫鸣蛙叫,那是非常让人陶醉的时刻。”巡长江志愿者周辉军深深地爱着华龙码头这片江边的“世外桃源”。
林阁老巡护监测点是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在长江岸线的唯一监测点,周辉军是这里的巡护员。每天步行万米来回巡护,周辉军早已与这里的草木虫鱼为友,特别是江豚。闲暇之余,周辉军总爱吹起口哨陪伴这些可爱的“水中精灵”,听到他的口哨声,江豚便会循声而来。
“江豚对这种高频声音很敏感,特别是年幼的江豚。只要听到我的口哨,小江豚就会从远处游来,冒出水面转圈圈,成年江豚也会过来露一面再游走,就像和老朋友打招呼。”寒暑易节,周辉军最期
待和江豚见面,“现在只要天气好,我就会吹起口哨,看能不能见到‘好朋友’。”长江江豚是一种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 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被称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
和江豚成为好朋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事,这一切要从岳阳保护长江岸线生态环境这一历史新起点开始说起。
江豚“吹哨人”:喜看儿时豚、鸟今又来
江豚,周辉军从小就熟悉。
周辉军的家就在华龙码头两公里外的村子里,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尤为熟悉。他忆起年少时,那时华龙码头还只是个小渡口,父母常在附近的芦苇场里工作,渡口就是他和小伙伴们的游乐场。那时江里有好多江豚,小伙伴们都喜欢沿着江边跟着江豚跑啊、跑啊,总想弄清江豚回家的方向,累了就躺在芦苇丛里听鸟儿歌唱,渴了就趴在江边猛吸一口江水……
然而,大约自2011年开始,华龙码头50亩大小的区域内模样大变:一个集砂石采集、搅拌加工为一体的混凝土加工场迅速建起,机器日夜轰鸣,尘土飞扬,江水浑浊,江豚及鱼禽四散而逃。由于常年
沙砾成堆、大片土地裸露在外,从卫星地图上看,华龙码头就像一个 偌大的“伤疤”。
巡长江志愿者周辉军。
直到2017年7月,岳阳市全面实施长江岸线专项整治、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取缔沿长江岸线和洞庭湖君山水域原有的39个非法砂石码头,并开展复绿工作:回填土方、植播草皮、撒播草籽……复绿面积达19.3万平方米。如今,非法砂石厂已不见踪影,砂石码头变身为湿地,芳草萋萋,芦苇茵茵,水鸟翔集,一派生机盎然。消失很久的江豚及鱼禽又回来了,豚跃长江的景致再次出现。
复绿后的华龙码头,春可踏青,夏可观豚,冬可看鸟。
周辉军翻开手机相册, 点开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那是他在2019年一个晴朗无风的日子里抢拍的:当时他站在监测站台上对着江面吹口哨,一时间竟有8头江豚一跃而起,互相追逐,场面蔚为壮观。他拿出手机记录下了这些长江“微笑天使”的身影。
“江豚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很高。经过整治,华龙码头现在水清岸绿、空气清新,天气晴好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江豚浮出水面腾跃的身影。”周辉军止不住地称赞。随着长江岸线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今的华龙码头已经成为江豚最佳观测点,大家都叫它“江豚湾”。置身其中,周辉军仿佛又看到了童年时和小伙伴们在江边追逐江豚的美好情景。
上岸渔民:变身“职业晒鱼人”,开辟致富新路
十年禁渔,方才有鱼。
岳阳水域辽阔,渔业水域面积475.16万亩,江河流域长度1331.8公里,长江干流湖南段163公里全程在岳阳境内。自古以来,岳阳沿江沿湖沿河居民就有捕捞的习惯,正因为如此,境内江河之中水生生物资源逐渐衰竭。
李德发,家里三代人以捕鱼为生。 1982年, 李德发随父亲从湖北石首到洞庭湖打鱼。对于渔民的儿子来说,船是让人安心的地方,李德发精心布置了自己的渔船:在窗户上贴着红色窗花,船头摆着塑 料泡沫箱,里面种满了小葱、香菜,晾上鱼干,船就是他的家。
他做梦也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告别渔船,从“职业捕鱼人”变成“职业晒鱼人”。
大半辈子都在向洞庭湖要资源的李德发,越到后来越发现,靠水吃水,终有吃尽的一天。 2017年,李德发贷款15万元在六门闸社区 生态渔村购得楼房,开始一边捕鱼,一边晒鱼干,准备着手上岸。
2019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发布,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 日0时
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2020年12月31 日,湖南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仪式在岳阳举行。
李德发从区渔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宣讲中得知国家要保护长江、洞庭湖禁捕退捕时,第一个主动交出了渔船、渔具。看着那条20多米 长的红色渔船被工作人员引领驶远,李德发不禁感慨:“湖上捕鱼38 年,这一天真的上岸了。”
潮涌恰逢赶潮人,风好正是扬帆时。
六门闸社区挨着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全面禁渔后,当地政府投入40余万元建起了特色晒鱼长廊供商户使用。李德发把在株洲工作的女儿和女婿叫回来,准备认真做好“发哥风干鱼”品牌。但棘手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他面前:之前,做风干鱼的原材料都是洞庭湖捕捞的野生鱼,禁渔之后,急需找到新的原材料来源。
君山区渔政部门听说了李德发的困难后,迅速积极对接原材料市场。在渔政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李德发和海吉星水产市场打通了家养鱼的进货渠道。有了稳定的原材料来源,他开始有规模地做起风干鱼生意。
上岸渔民刘平家的“网红”风干鱼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女儿刘静2008年从北京回来后,一直在君山开饭店。渔民上岸后,君山区政府积极为上岸渔民提供就业服务,开设了风干鱼制作培训班,并制定出一系列转型就业的优惠政策。刘平和女儿刘静也在政府的推动下做起了风干鱼生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刘平家里堆了近50万元的货销售不出去,这让他和女儿不得不重新考虑销售渠道的问题。
一次在家刷抖音时,刘静看到网上有人用拍摄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销售自家农产品,便开始了解、学习直播相关知识。不久后,她正式开始了直播带货之路。
很快,“地标产品+IP特色”的直播思路和模式让刘静看到了效果,源源不断的粉丝进入直播间,刘静将风干鱼卖到了全国各地。
父亲刘平退到了女儿身后。在渔政部门的号召下,刘平与一众曾经的渔民成立了护鱼队,日常开展湖面巡查,遇到涉渔违法活动及时制止,搜集证据并上报。
2020年10月,“六门闸风干鱼”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君山区钱粮湖镇一张闪亮的名片。
江边的村民们: 腰包越来越鼓, 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3月18日,天刚蒙蒙亮,君山区柳林洲街道蓝凯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虾农伍三林一大早就来到虾稻田里收地笼。哗哗的水声中,一笼笼肥硕饱满的小龙虾被拉上来。眼下正是小龙虾上市的季节,伍三林120多亩“水稻—小龙虾”共作种养的首批小龙虾也上市了。
早上8点左右,伍三林把小龙虾运到小龙虾交易点,由工作人员根据小龙虾的个头、品质进行分拣、打包,最后发货到广州、南京、 上海等地。
分拣出的小龙虾个个膘肥体壮、色泽亮丽。稍不注意,小龙虾就溜出了笼子。伍三林抓起两只虾,展示给大家看:“我们在挖池子时就种植了水草,十分注意保持水质的干净。你看,小龙虾不光肥美而且底板很干净,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这段时间,虾农们每天十分忙碌:半夜起来收地笼,赶早把虾捕上来、卖出去;稍做休息后,又开始了补笼、扎漏……这份丰收的忙碌让他们感到欢喜。
“去年冬天包括春节期间的天气比较暖和,小龙虾长势不错,产销两旺。我们大年初六就迎来了‘开塘红’,中虾一斤38元、大虾一斤达到50元,现在每天出虾量在800斤左右,开捕到现在已经卖了20余万元。”蓝凯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汤志凯说,“再有10来天就迎来捕捞旺季,每天出虾量能达到1500斤。”
君山区的小龙虾是利用稻田冬闲期养殖的,虾稻田在5月迎来插秧期,种稻养虾两不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虾稻共作”模式是种植技术和养殖机制的结合,一方面小龙虾吃掉害虫,排泄的粪便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另一方面,将水稻收割后的秸秆粉碎还田,成为小龙虾的养殖饲料,龙虾和水稻的品质都得到提升,从而增加亩产效益。
“再过几天第一批小龙虾就会大量上市了。 5月份种植水稻,水稻长好后,我们再投放一批虾苗; 9月份收割水稻后再投放第三批虾苗,所以一年四季我们的稻田都有收益。”芦花洲村虾农方有文乐呵呵地说。
好水好草养好虾,钱粮湖镇如今已然升级成“龙虾小镇”。钱粮湖人养小龙虾的自信,正是依托于洞庭湖的优良环境和水源丰富等优势条件。目前,钱粮湖镇已建成龙虾养殖基地7.15万亩,打造的龙虾集散中心,日交易量可达580吨,销售辐射周边20万亩,加上规划建设中的龙虾主题公园、龙虾城、龙虾主题民宿,产业融合发展的 “龙虾经济”步子更大、特色更鲜明。
“虾稻共作”开出致富之花,“科技种菜”也不落后。
“放在5年前,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有车一族。”1月17日上午,君山蔬菜科技园农民张兴有将崭新的越野车稳稳地停在家门口,老婆赵庆祝和两个孩子围着新车,这里摸摸,那里瞧瞧,心里都乐开了花。
华龙码头岸线复绿率达100% ,初步建成兼具生态功能和景观效应的“绿色长廊”。
张兴有同样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心里默默盘算了下:家里不光脱了贫,还发了财,买新车花了14万多元,手上还有余钱剩米,这不就是致富奔小康了么。
张兴有原来是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的贫困农民。 5年前,一家四口受泰和集团的邀请来到“瓜菜小镇”君山蔬菜科技园,享受“一栋住 房、一门技术、一份产业”的扶贫待遇。来园区后,张兴有参加了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总农艺师王安华和技术员何圆时不时手把手现场指导。几年时间,张兴有和老婆熟练地掌握了辣椒、甘蓝、黄瓜等蔬菜种植技术,他们家种的高品质“泰和椒”每亩产量达到了7000公斤。
谈起辣椒种植新科技,这位只读了一年书的山区农民说得头头是道:“这里种菜与土壤关系不大,使用的是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制作的有机基质,大棚采取双膜覆盖,温度可以实时调控,色板和电子灯杀虫,水肥一体智能滴灌。”
种蔬菜这事儿,张兴有毫无后顾之忧,所有投入品由公司统一发放。生产出的辣椒品质优良,园区销售中心负责收购,销路不用担心,每公斤批发价格比普通辣椒高出1—4元,还供不应求。去年,他家种辣椒的纯收入就有19万多元。
科技让农民们致富。在君山蔬菜科技园,像张兴有这样来自云南、 四川、贵州和湖南湘西的农民共有50多户,近300人。去年这里纯收入过10万元的农户就有10户,他们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去年,张兴有还把老家年近古稀的父母接到了园区。老两口来这里一年的时间,单独种了2个大棚的辣椒,荷包里揣了4万多元的纯收入。
有绿水青山打底,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越来越多的岳阳人成为良好生态环境的获益者、参与者、保护者。
近年来,岳阳市将长江岸线复绿、沿江工业园区绿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农村“空心房”整治、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行动紧密结合,全领域、 全方位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
截至目前,岳阳市已累计完成岸线绿化2.4万亩,码头岸线复绿 率达100%,初步建成兼具生态功能和景观效应的“绿色长廊”。
如今的长江岸线岳阳段生机勃发:江岸郁郁葱葱的树林连绵成 一条翠绿的腰带,麋鹿惬意追逐于湿润的草地上;沿着江面眺望,江豚起舞嬉戏,绿头鸭结伴在水面划出道道涟漪;长脚鹬高高立在滩涂,低头饮水,梳理羽毛……水清岸绿,鱼繁鸟育,江豚起舞,麋鹿逐草,绘就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成为长江湿地生态修复典范。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描绘的美景,承载着巴陵儿女对诗意自然的亲近与追求,在“守护好一江碧水”这份答卷中看到了真实写照。
总策划:贺弘联 王冠华
执行策划、统筹:陈海波 周逸峰 陕振萍 曾小颖
作者:叶芬 曾小颖 徐丹
责编:曾小颖
编辑:徐丹
校读:刘颖思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叶芬 曾小颖 徐丹
编辑:姜姿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