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2022年10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参观。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当年的峥嵘岁月,全国各地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在湖南,也有过许许多多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壮举。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人·好精神》系列专题,我们一起重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那些荡气回肠的伟大精神!
龙山县洛塔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到处都是石灰石岩层。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纲 通讯员 姚久鹏 晏江泓 龙山报道
湖南省龙山县洛塔乡地处海拔1400米的高寒山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到处都是石灰石岩层,田少地薄;雨落下来,很快就流进深藏在岩洞中的“阴河”去了。地下河水白白流,地面滴水贵如油,干旱一直严重。“河水在地下流,百姓在地上愁。”为改变现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塔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的“洛塔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钻岩洞,下天坑,堵“阴河”,修水利,开梯田,让这个土家山寨换了新天。
梦回峥嵘岁月,体悟洛塔精神
解放前的洛塔人,“住的是岩窝窝,吃的是蕨和葛,披的是烂蓑衣,盖的是包谷壳”,吃粮长期靠国家供应,花钱靠国家贷款。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洛塔人民积极响应。时年31岁的彭官恕再赴洛塔公社任党委书记,他带领群众,抓革命,促生产,决心彻底改变洛塔面貌。他们组织了七个水利调查组,爬峭壁,钻岩洞,下“天坑”,探“阴河”,发现了150多处水源。公社党委集中群众智慧,制定了“修水利、开梯田、奋战七年,改变洛塔面貌”的宏伟蓝图。
荒山野岭上开梯田。
腰缠篾缆探“天坑”。
在这场改天换地的战斗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事迹。楠竹大队有个81米深的“天坑”,阴冷深沉。公社党委委员陈延敏腰缠篾缆,带头下坑,查清了“阴河”的来龙去脉。之后,有18位勇士在坑底连续苦战450多天,垒起了巨大石坝,拦腰截断“阴河”,叫地下水溢上“天坑”,流出地面。
在劈山引水的战斗中,梭洛大队彭美胜被誉为“活愚公”,他在岩洞里顽强战斗了整整五年,岩洞中寂静无声,漆黑阴冷,寒冬腊月时,河水寒冷刺骨,不仅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物资也十分紧缺,在最难熬的时光中,他用自己身上的棉衣做灯芯点燃煤油灯。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一点一点凿开洞内的岩石,打通了一条340米长的岩石隧洞。
共产党员彭树南,在装拆雷管时,肚皮被炸伤,鲜血不止,他咬着牙从腹部扯出铜片,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战斗在工地上。还有长年冲锋在工地前沿的楠竹大队党支部书记邹序武,被誉为“老愚公”的向万友,“铁姑娘”队长田洞香等等,他们艰苦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事迹不胜枚举。
“向困难低头,不是好党员!”
“用自己的双手送走贫穷,靠自己的双肩挑来幸福!”
“为人民而死,共产党员要死在前头!”
“为了人民的利益,就是龙潭虎穴也要闯!”
这就是当年洛塔人的话!
197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土家山寨换新天》为题,报道了洛塔人民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
197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土家山寨换新天》为题,报道了洛塔人民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
1970年6月3日,“全省学洛塔、学野鸡坪现场会”在洛塔召开,湖南省、市、县及省直属各条战线负责人等共260多人参加了会议。前往洛塔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达10万多人次。多家媒体先后用大量的篇幅对洛塔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进行了报道。
于是,洛塔的英雄事迹传遍了三湘大地,享誉华夏神州。
洛塔精神陈列馆。
展望未来发展,发扬洛塔精神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洛塔始终不曾掉队!
300KW光伏扶贫发电站、2200余亩油茶、3000余亩中药材、3400余亩华南锥栗、3200亩烤烟、高规格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商服务站,以及已经建成的“互联网+洛塔乡特产”电商产业方兴未艾。
光伏发电。
优质的医疗机构、洛塔精神文化广场等建设,让山里人也享受到了城市的公共配套服务,洛塔乡从全乡11个贫困村的深度贫困乡镇到2019年底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6%。
洛塔乡的群众用发愤图强的洛塔精神与勤劳致富的事实说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自身不断努力,幸福一定能够创造出来。
美丽的洛塔梯田。
洛塔精神是洛塔人用铮铮铁骨撑起的精神坐标,是用灵魂和精神铸成的不朽丰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教日月换新天,洛塔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一次又一次发展实践中被传承,被发扬,被充实。
来源:红网
作者:陈纲 姚久鹏 晏江泓
编辑:张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