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陈奥男 衡阳报道
雁雀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中的这一句,诉说着大雁对于衡阳千百年来不变的留念。每年秋天,随气候迁徙的大雁飞到衡阳便不再南飞,所以衡阳也雅称“雁城”。
回雁峰。
9月20日,“吾道南来·湘江行”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联合采访团走进衡阳,在大雁歇翅停飞的温暖土地上,求索我国最古老、最著名的书院之一——石鼓书院的蜿蜒文脉。
采访团首先来到“南岳第一峰”——回雁峰,了解回雁峰的大雁文化、宗教文化和船山文化,也了解着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
讲解员和采访团成员介绍回雁峰的历史。
回雁峰雄居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之首,故称“南岳第一峰”,海拔96.8米,总面积6.32公顷,位于衡阳市雁峰区湘江之滨。峰名由来有两种解释,一是北雁南来,至此越冬,待来年春暖而归;二是山形似一只鸿雁伸颈昂头,舒足展翅欲腾空飞翔。
回雁寺。
千年古刹雁峰寺坐落于回雁峰上,迄今已有近1500多年的历史,历代高僧在此传经布道,寺内供奉“寺佛”衡山称为寿岳的重要佐证之一,寺内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就出生于回雁峰下王衙坪。
随后,采访团又踏足衡阳石鼓书院。石鼓书院有“三绝”,“有书翻不动,有字认不出,有鼓敲不响”。“有书翻不动”是指石鼓广场上有一本镌刻了朱熹《石鼓书院记》的石雕大书;“有字认不得”说的则是书院入口处的禹王碑,上面的蝌蚪文无人能识;而“有鼓擂不响”,便是指安放在书院内的一面石鼓。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初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千百年来,它始终以藏书之丰、学风之盛、成就之大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在中国教育史和书院发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的美誉。
著名理学家朱熹与著名学者张栻就曾来石鼓书院讲学,共同切磋中庸之义,在两位大师影响下,四方学者接踵而至,盛况空前,学院也因此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思想家王夫之、旷敏本、吴时来、余廷灿、张学尹等,都曾先后来到这里,或传道授业或主持书院,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
台湾东森Ettoday新闻云记者赵祎。
华侨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奕伶与记者分享,通过这几天的游学,深刻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含义。湖南的历史文化比她了解中的还要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浯溪碑林、周敦颐的故居,还是今天的石鼓书院,我们看到了古人对于读书人的重视,对读书本身的推崇,都可以在这几天的景点中充分地感受到。”
到石鼓书院前来研学的游客络绎不绝。
第四次来湖南的台湾东森Ettoday新闻云记者赵祎感叹每次来都有不同的体验。这次走过的很多景点遗迹,原来只在书本上有了解过,身临其境是会给人带来共情的感觉,产生独属于此刻的共鸣。“两岸之间的交流除开互相能认识对方,互相欣赏彼此的景色之外,更需要培养这一种因文化而升腾起的共情的感觉。”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奥男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