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敢闯、敢创、敢干——这是刻在铁建重工骨子里的“奋进基因”,也是“敢为人先”湖湘文化滋养下的企业品格。为了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铁建重工的工程师们从零开始,无数个昼夜的加班加点,光是图纸就画了十多万张。
今日,“观潮的螃蟹”推出《“敢”在湖南》系列第四篇,一起来看看在铸造“大国重器”的历程中,铁建重工如何“敢于打破常规”创造一个个奇迹。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王义正 长沙报道
1月4日,铁建重工研制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开路先锋号”在长沙顺利下线。“开路先锋号”开挖直径15.07米,将用于广州海珠湾隧道工程,该工程是目前广州地区在建的最大直径盾构隧道。
提到铁建重工,很多人都会不由得想起盾构机。2007年,中国铁建选址湖南,成立铁建重工,开始研制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地下工程机械。
“敢于打破常规,就是我们的常规”
“敢于打破常规,就是我们的常规。”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铁建重工,一位工作人员说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当前,国家正在建设高原铁路,铁建重工的一项“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技术正发挥着关键作用。
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
在崇山峻岭修铁路,打隧道不可避免。传统的山体掘进,一般要先沿着山脊线打下若干竖井进行地质取样,分析山体结构,再制定掘进线路。
铁建重工唐崇茂博士告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高原铁路途经的地区海拔高,地质地貌复杂,并且当地的基础设施差,如果采用传统的钻孔取芯法,难度高、工期慢,特别是在险峻的高海拔山岭区域,难以实施高密度钻孔,难以获取精细的隧道地质信息。
为了确保国家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敢想敢干的铁建重工工程师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既然没有‘导航’,那能不能给掘进机装上‘车灯’呢?”唐崇茂和他的同事们提出,能不能打破传统的盾构机设计理念,给掘进机装上传感器、探测器,一边探测一边掘进呢?
“难,很难!”唐崇茂的一位同事向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解释道,不同的探测技术对不同的地质环境敏感度不同,比如声波对岩层特性变化较敏感,但是对水体探测稍显迟钝,而电磁波对水体敏感却对岩层变化不很“感冒”。
“第一步,将传感器装上掘进机;第二步,让各种传感器协调配合;第三步,回收传感器的数据,引导掘进。看起来很简单,就跟把大象装进冰箱里只要三步一样。”唐崇茂的同事笑着进一步解释,掘进机的设计本就是高“科技密度”的,任何一个零件的变动会影响整体布局,更何况是增加多个传感器,那么也就意味着传统成熟的设计模型需要“另起炉灶”。
无数个日夜,唐崇茂和同事们在试验室加班加点,反复论证。又顶风冒雪,在西北某项目现场,铁建重工的工程师们反复验证,有时候一次试验就是几十个小时的连轴转。
“穿山劲旅号”,高原铁路岩石隧道掘进机。
经过不懈努力,“TBM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被成功“拿下”,这也为中国掘进机发展储备了新的技术能量。从2014年,首台国产岩石隧道掘进机在长沙下线,到2017年,铁建重工首次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铁建重工一路走来,正是靠着敢闯敢拼的气魄、埋头苦干的执着和对“大国重器”的担当,才造就了今天的荣光。
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国产盾构机,目前已占领90%以上的中国市场,和三分之二的全球市场。
“开路先锋号”下线仪式。
盾构机外的又一张“王牌”
这家以盾构机而声名鹊起的企业,在地下工程机械领域还在不断探索盾构机以外的领域,打造又一张“王牌”——“超风险钻爆法隧道智能成套装备”。
我们熟知的隧道施工方式,除了“盾构法”,还有“钻爆法”,就是在山体钻孔填充炸药,定点爆破局部山体,再进行除渣与支护,掘进成隧道。
由于山体地质结构复杂,传统钻爆法在施工中很容易发生事故。如今,铁建重工的这张新“王牌”包括一整套地下作业机群,从打孔到初期支护,再到隧道内龙骨铺设、灌浆等等,均由机械完成,极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的人员数量,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智能机群中的凿岩台车。
“我们在凿岩台车上加装了流量、压力、视觉等传感设备,通过随钻数据与掌子面图像,分别分析岩层的硬度与结构面的产状,大数据分析后,代替地质人员的大脑进行判识隧道前方围岩级别,实现了对隧道围岩质量的快速评价。”铁建重工杜义康博士告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围岩智能判识系统准确率已达到87%。
铁建重工并不是全球第一家在钻爆法地下工程作业中使用机器作业的,但却是全球第一家采用智能机群作业的,并且是远程操控。
“我们目前可以实现100米外,远程操控5种以上智能装备在隧道内安全行走。”杜义康介绍,国外虽然较早使用非智能机器作业,但只是在个别环节替代人工,而铁建重工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全过程智能化、无人、无氧的“黑灯工地”。
近年来,我国项目建设如雨后春笋。“超风险钻爆法隧道智能成套装备”日益成熟,也意味着在一些掘进机施工性价比不高的项目标段,可以采用同样先进的钻爆法隧道智能成套装备,安全风险大幅降低,项目成本也将极大减少。
一技傍身,是一个人能够安身立命的“本钱”,对于一家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而言,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是其发展强大的基础。
厚积薄发,敢为人先
就像当年从零开始,石破天惊造出中国第一台盾构机一样,这些年,铁建重工一直在与不可能“叫板”,一直默默蓄力,才有了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涌现。
唐崇茂告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TBM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并不是仅仅给掘进机装上探测器那么简单,要想让探测器回收的数据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庞大的设计和施工数据库作为支撑。
很久以前,铁建重工就开始布局,敢为人先迈出了这一步。
杜义康告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在地下作业中,智能机群装备的应用,集团也是很早就确立了这一思路,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既代表了过去的努力,也代表了未来的先机。”
“敢为天下先”是根植于湖湘文化的种群性格,也深深影响着湖南企业的发展。从“鱼米之乡”到“三个高地”,近年来湖南敢闯、敢创、敢干的身影让人印象深刻。
2022年5月25日,常德高新区湖南响箭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装备车间。近年来,这家公司瞄准海外市场,开发的新产品获比利时、新西兰、墨西哥等国客商青睐。(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曾深刻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湖南围绕产业发展、引才育才、创新驱动,拿出真金白银,注入真情实感。
2022年2月15日,湖南高规格召开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再次明确,人才是强省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创新能力、发展动力的竞争,是一家企业、一个地方“未来实力”的竞争。
2022年12月5日,潇湘实验室、麓山实验室、洞庭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坚持“房住不炒”、“四大实验室”揭牌、推行芙蓉人才计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极力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好氛围,都是为了让人才、企业敢来湖南、愿来湖南的“底层逻辑”。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湘江鲲鹏、圣湘生物……越来越多的企业靠着咬牙坚持的厚积薄发,凭着敢于迈出“最初一步”的勇气,成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角度而言,正是一家家这样的企业,用骨子里的魄力和勇气,撑起了湖南发展的今天和明天。
2019年8月底,由铁建重工研发的“胜利号”运抵莫斯科,参与莫斯科地铁建设。
俄罗斯专家对铁建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说,60年以前,他们告诉中国人怎么修地铁,60年之后,中国人的盾构机来修俄罗斯的地铁。
六十年一甲子,岁月说长也不长。
一台盾构机所折射的湖南荣光,只是大国蓬勃向前的一个剪影,但也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剪影,才能够汇聚成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翁子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