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廖晨昊 长沙报道
科技创新,既是时代的问题,也是发展的答案。
一年一度的湖南科学技术大奖,是全省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照见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正在雄起。这些项目或解决世界性难题,或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这是对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具体实践。
▲ 2月24日上午,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
2月24日,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一年一度的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公布。
此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行”恳谈会上,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指出,要更好地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湖南发展最大增量。
在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为2021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286个项目、2位科技工作者、5支创新团队荣获表彰,是历年来数量最多的一次。
科技创新,回答产业难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难题,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盘点此次湖南省科学技术奖的获奖项目可以发现,一批瞄准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项目不在少数。其中,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吉帕级薄规格超高强韧热处理钢板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就是典型代表。
高性能超高强度钢板是工程装备的命门,决定着工程装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项目团队瞄准这一硬性需求,历时十余年攻关,解决了超高强度钢板的强韧性矛盾和低残余应力控制两大世界性难题。
项目成果应用在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等企业的大型机械上,近三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2.7亿元,不仅满足了我国制造业对高性能超高强度钢板制造的急需,还实现了对海外钢铁强国的反向出口。
▲全球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三一SCC98000TM履带起重机。
产业出题、科技答题。
截至2022年,“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94项,推动技术成果应用示范46项,为湖南在种业、先进计算、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积累了一批优势技术,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惠民利民,是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为。
科技创新,正让百姓的饭碗越来越稳、餐桌越来越丰富。例如,“水稻高异交率温敏核不育系与强优势组合的选育及其应用”项目,十年来累计推广2850.04万亩,实现粮食增产9.55亿公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团队创制了生长快、肉质好的多个优质鱼类品种,在全国30个省、市推广养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在养鱼基地里劳作。
科技创新,正为人民生命健康撑起保护伞。例如,“脓毒症的致死机制研究”项目揭示了脓毒症导致死亡的一大重要机理,为脓毒症等重症防治提供了重要思路;“原发性青光眼中医证治研究及创新药物研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研制了国内首个用于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国家新药,为治疗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项项科技成果,切实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中国式创新的一个个生动注脚。
同时,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捷报频传——“四大实验室”“四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四大实验室”将于年内全面入驻开展科研;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千亿元,增速稳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突破2500亿元,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超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接近2万家……
科技创新,需要更多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力军
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未来。
此次湖南省科技奖励大会,记者还发现了一组可喜的数据——“三大奖”获奖项目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占比51.7%。
近年来,湖南持续深入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湖湘青年英才、“小荷”人才专项等青年人才支持项目,大力发掘和培育各领域“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 湖南大学姜潮团队设计的可在辐射环境中作业的机器人。
例如,获得2021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核燃料组件制造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项目,由湖南大学姜潮团队主导,他们从底层构建了装备可靠性研究的理论分析,为今后高端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团队领头人不满45岁,团队以80后、90后为主,平均年龄不到35岁。
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也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情怀。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实施“院士带培”“专家荐才”等制度,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按下“加速键”。
“除了自己搞科研,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成长,尽量让年轻人多做项目、多上岗位,争取培养一批能‘挑大梁’的接班人。”获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说。
▲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颁发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记者注意到,今天的会议现场,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还讲起一个故事: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与会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1968年12月,在试验基地,一组准确的数据终于被测算出来。由于这组数据直接关系到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成功与否,郭永怀急需赶回北京。
为了抓紧时间,郭永怀整理好绝密资料,层层包裹装入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匆匆赶往机场。那日凌晨,他乘坐的飞机突然发生意外,不幸坠毁。当工作人员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在场的人都失声痛哭。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在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发现那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
就在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实验获得成功。
记者想起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与获奖代表合影留念。
当前,我们正处于现代化新湖南建设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
毛伟明说,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把创新论文写在三湘大地上,把创新成果落在三湘四水间,为湖南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记者相信,厚植心忧天下情怀、沉淀着敢为人先基因的湖南,必将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创新动力,催生出更多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贡献更大的湖南力量!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刘志雄 廖晨昊
编辑:戴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