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军人。
于秉民在新兵团整理内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莫飞波 余毅 张龙腾 长沙报道
“孩子,咱们家三代军人的红色基因在你身上传承,你的血液里流淌着军人家庭的红色血脉。”近日,在武警湖南总队新兵团组织的“家书分享会”的活动中,新兵于秉民拿出了他外公和父亲寄来的回信。
通过分享会大家才知道,于秉民的家中先后有4位亲人都当过兵。其中,他的外公是抗洪救灾英雄,父亲和两位舅舅都有过服役经历。如今他也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三代从军、五套军装,不仅是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更承载了一个家族的光荣与梦想。
于秉民的外公王秀民今年74岁,1969年参军入伍,服役于山东省军区原某步兵团,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等职务。于秉民还记得小时候,外公常常和他讲述在部队时的故事。1973年夏天在执行抗洪救灾任务时,外公带领全班扛沙袋、战洪魔,圆满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受到营嘉奖1次。这些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
“愿外孙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刻苦学习军事知识,苦练杀敌本领,发扬咱家的光荣传统,为保卫国家和人们再立新功。”外公王秀民在回信里感情至深的寄语,让于秉民仿佛梦回儿时。
二十多年前,这个大家庭从军报国的“接力棒”从祖辈传递到父辈。沿着王秀民当年的足迹,于秉民的两位舅舅也先后成为光荣的人民子弟兵。
1996年,于秉民的父亲于洪超服役于原武警泰安市消防支队。在部队的五年里,于洪超参与过400余次火场救援, 每次接到任务,他都冲锋在前,凭借无所畏惧的胆识和专业精湛的技能,科学处置险情,成功救援10多人,荣获过“优秀士兵”3次,“优秀班长”1次,嘉奖5次,在一次救援任务中受伤,被评为8级革命伤残军人。
“一根爱国报国的‘接力棒’在咱们家传承了半个世纪。”就像父亲于红尘的回信里所写的那样,今年3月,刚上大一的于秉民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武警湖南总队新兵团的一名新兵。
儿子启程前往军营的那天,于洪超反复叮嘱,“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当兵就别怕吃苦,训练要打头阵,任务要冲在前。”
带着家人的嘱托和希望,19岁的于秉民走进了火热的军营,将父辈的家国情怀再次延续下去。
“好男儿志在四方,我已经为此做好准备,你们不要为我担忧,我会带着你们的嘱托与期许,脚踏实地走好军旅生涯的每一步。”于秉民在家心中写道,自己已经来到部队,深切地感受着外公和父亲当年在部队的那种责任和担当,自己在部队一定好好努力、好好干,给家里人争光。
队列站排头、内务挑大梁。来到部队后的于秉民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的生活,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事物,对待、训练工作都以最高的标准来完成,每每想起外公和父亲,心里充满动力。课余时间的时候,于秉民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主动教班里的战友弹吉他、带头学理论、整内务,与战友们快速融入部队生活的同时,还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娱乐活动。
一家三代接力从军,初入军营的于秉民,带着父辈的期望,把三代人的心与绿色军营紧紧连在一起,如今的于秉民,已经逐渐适应了新训生活,在军营这所“大熔炉”里茁壮成长时,也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奋力续写新的红色新篇。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莫飞波 余毅 张龙腾
编辑:戴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