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长江宏图,沿江省区市迈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动长江流域13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及主流新闻网站,携手推出“十年交响 长江之歌”系列融媒体报道,共述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动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长沙报道
初春的湘江长沙段,江豚“一家三口”追逐嬉戏,不仅给这个新春增添了几分喜意,更让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惊喜不已。
滚滚长江,在湖南蜿蜒163公里,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在广阔的洞庭湖区舒展开来。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航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
牢记嘱托,破浪前行。7年来,湖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潘碧灵是绿色发展的参与者、亲历者,也是见证人。“这些‘微笑天使’在水中逐浪,尽显生态之美。”潘碧灵介绍,过去一段时间,整个长江受航运、渔业过度捕捞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江水域的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生物完整性指数也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2020年1月1日起,湖南省4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实施常年禁渔。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湖南段、洞庭湖等重点水域如期实施十年禁渔。
2023年1月31日,在春天的召唤下,长江江豚“一家3口”突然造访湘江长沙段。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今年,长江江豚这样的“生态环境标志性物种”出现在湘江,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活注脚,也是湖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生动诠释。
“长江江豚是一种逐食型动物,食物的分布影响着它们的活动范围。”潘碧灵表示,在十年禁渔以前,长江江豚的活动区域主要是长江湖南段和洞庭湖,如今多次出现在湘江长沙段,从侧面反映了湘江水生生物资源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为保护和修复湘江渔业资源,改善生物群落结构,湖南连续18年组织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2022年,长沙市就共计向湘江、浏阳河、沩水等河流人工增殖放流以“四大家鱼”为主的各类鱼苗2662.5万尾,为修复湘江及洞庭湖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食物,影响长江江豚繁殖生息的,还有水质。为改善湘江流域的水质,湖南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并首创“总河长令”,破解“九龙治水”难题,实现了大到江湖、小到小微水体,各级河长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守护好一江碧水,湖南以“湘江治理”为重中之重,展开了一场又一场不竟全功不收兵的“碧水保卫战”。
2023年1月16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消息:2022年,湖南省地表水“国考”优良率达98.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排名全国前列、中部省份第一。
物盈水清,来去无阻,长江江豚自然也就能在湘江“竞自由”了。“江豚的出现是生态系统改善的重要信号,意味着生态链逐渐恢复,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更意味着十年禁渔与‘一江碧水’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潘碧灵说。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潘碧灵最关注的还是生态环保问题。他将针对系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长江流域水资源保障、长江水生态保护等话题提交提案,“希望江豚能在江、湖中与我们长期共存,繁衍生息。”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戴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