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摆脱穷苦累 干出新奔头丨“新农人”戴智勇的兴农路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李赛凤 单琳琳 编辑:王津 2023-11-10 22:02:2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李赛凤 实习生 单琳琳 长沙报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今年秋收季,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新农人”、长沙智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智勇收获的不仅有“万颗子”,还有2023年长沙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的荣誉、“稻-再-油”新型轮作模式的实施、农产品打入了新市场的欣喜

这样的务农收获,超出了一般农民的想象。

同样是种田,为什么戴智勇在田里种出了与传统农民不一样的精彩?因为他一开始就想做个不一样的农民,做一个摆脱穷、苦、累,善用农业科技、熟练操作各种农机、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微信图片_20231110201118_副本.jpg

长沙智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智勇。

戴智勇原本是一名退役军人,在青藏高原从军的峥嵘岁月,锤炼出了一身钢筋铁骨,和浓烈的家国情怀。退役后,他其实可以在外干一番事业。但每次回家乡,看到那些荒芜了的田地以及还未脱贫致富的老乡,总想着要回乡做点什么。

念头起来后,像野草一样不受控制地疯涨,结果就是义无反顾地行动。2016年,戴智勇回到家乡,流转土地开始干农业。

如果用老办法、传统模式务农,不但很苦很累,效益还低,难以持久。所以,戴智勇要做一名不那么苦和累,还能赚到钱有效益的新型职业农民。

DSC_5856_副本.jpg

向人介绍自己的再生稻基地。

这个想法很好,但实现起来却不容易。

当时戴智勇种上了一般农民都不敢种的再生稻。“一种两收”的再生稻,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抽穗成熟长出第二季,相当于生了“二胎”。

然而,再生稻种植,对品种和种植技术要求很高,戴智勇走了不少弯路:要不就是不会植保,要不就是不会施肥,往往收了第一茬,第二茬又成了老大难。

不会种,就努力学。戴智勇拜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湖南再生稻省级专家组组长、湖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唐启源为师。经过不断学习,他从再生稻种植“小白”变成了“田秀才”。其再生稻种植面积从刚开始的30亩,扩大到自种及带动周边群众1000亩以上。

2022年10月,湖南省农科院、湖南省作物学会组织对戴智勇的再生稻基地进行测产,整田测得第二季亩产454.5公斤,加上头季测产产量718.96公斤,两季亩产1173.46公斤。这意味着戴智勇首次实现再生稻周年亩产超千公斤,种出了“吨粮田”。

“你看,这一片再生稻,金黄密集,颗粒饱满、落色好,应该是我种得最好的第二季再生稻。”戴智勇指着一丘正待收割的再生稻田告诉记者,以前的再生稻第二季总会出现稀稀拉拉、东倒西歪,或者籽粒不饱满、落色难看等现象,但现在的产量已不同往日。

11月1日,湖南省作物学会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戴智勇的再生稻基地进行测产。测产结果显示,该示范片平均干谷产量为387.5公斤/亩,加上头季测产771.3公斤/亩,周年两季亩产达1158.8公斤。这意味着戴智勇的再生稻亩产再次突破1000公斤。他对自己今后每年都种出“吨粮田”充满信心。

近段时间以来,戴智勇一边收割再生稻第二季,一边耕地种油菜,忙起了一个不一样的“双抢”。因为经过多年努力,他在专家指导下筛选出的再生稻品种成熟期短、产量高,可实施“稻-再-油”多熟制轮作模式。

该模式是在再生稻种植基础上,再种一季油菜,使耕地得到充分利用,产出更大效益。

以往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的双季稻“双抢”,又苦又累,而戴智勇的“双抢”却显得淡定从容,因为他使用拖拉机耕地开沟,用无人机播种施肥,全程机器代人,耕作效率很高。

无人机使用技术是戴智勇在今年彻底学会的,加上此前掌握的耕田机、收割机、抛秧机、烘干机等农机技术,他现在成了善于使用各类农业机械的“达人”。

DSC_5714_副本.jpg

收割稻谷。

实际上,从返乡务农开始,戴智勇并不满足于种田种出产量,还要种出质量。他立志利用家乡清新的空气质量、健康的土壤品质及优良的灌溉水源等优势,种出品质最好的稻米。

为此,他外出学习生态种养技术,成立120亩稻渔有机综合循环生态种养示范基地。该基地已连续7年未使用农药、除草剂以及化肥,全程使用绿色生态种养技术。

2018年智康农业的大米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后又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该公司打造了“谷雨炊烟”品牌,生产的“金香米”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青睐,供不应求。今年经过公开招投标,该公司的优质产品于10月正式进入长沙县教育局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

截至目前,戴智勇在金井镇流转良田面积1000多亩,2022年智康农业的销售收入达250多万元,今年预计突破300万元。

“转业回乡入农村,承包良田奔征程。种养结合为品质,谷雨炊烟留人心。躬耕套种金香米,粒粒清香皆初心……”一转眼,戴智勇返乡创业已走过7年。他表示,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当好一名新时代的“新农人”。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李赛凤 单琳琳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755/54/1325004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