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那么何谓君子?960年前周敦颐用短短119个字的《爱莲说》给了我们一个最美好的答案。
《爱莲说》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第一次把莲花作为象征物塑造了中国的君子人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相信这几句话中国的读书人都能够朗朗背诵。而《爱莲说》正是周敦颐托物言志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君子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处逆境时不堕落,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处顺境时不得意忘形,不自我膨胀。内心明净通达,做事方正无私,永远坚守人格的独立,不依附,也无枝蔓,保持人格尊严不可侵犯,这才是真君子。
道县濂溪书院。
1066年也就是周敦颐写下爱莲说后,他被移任到永州任通判。永州离他家乡道州(道县)这里很近,于是亲戚朋友都找上门来,其中就有自己的侄儿周仲章,想请求叔叔写一封举荐信求得一官半职。周敦颐断然拒绝写下了这首《任所寄乡关故旧》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意思就是说我生来就是固执耿介的人,即使多年宦海沉浮,依然不改“迂腐穷酸”的安贫乐道性格。冗长的公务已让我不知疲倦的忙碌着了,为官清廉图的就是心安理得,睡个安稳觉,做个平安梦。周敦颐以他为官三十多年的清正廉洁,践行了“官清赢得梦魂安”。
周敦颐的诗激起千层浪。家乡人议论纷纷,诸如忘恩负义,只图自己升官发财,更有甚者放言,周敦颐是不是有病?当官不牟利,这个官让他当得越来越傻了。这些议论让周敦颐极度的失望,激发了他极大的反思,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不朽的传世大作《拙赋》: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全篇加上序总共65字,可以称得上一篇“微博体”的超级短文。但这篇短文,却集中地体现了周敦颐的政治思想与理念。他强调一个人为官一定要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实事,巧者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地地道道的“贼者”,而拙者正大光明、严于律己是社会所推崇的“德者”。
周敦颐为官时经常将自己的薪俸收入周济亲友和百姓,以致身患重病,好友帮忙到他家找钱,结果只找到一个破箱子,箱中除了一点旧衣服外,“钱不满百”,到晚年甚至无钱回归故里,只能定居九江庐山。
虽孑然一身,但他的内心始终无比的通透丰盈。因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他不应似牡丹般目下无尘,也无需像菊花一样避世归隐,而是要和莲花一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以诚为本,知世故而不世故明暗随心,这才是真君子的立身之道。而周敦颐悟道了,成为了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为此后宋元明清各朝的思想家提供了本源,是被朱熹站在肩膀上的巨人。
周敦颐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是湖南产生的第一个大思想家,世称濂溪先生。在长沙岳麓书院这里有一副狂放的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和书院正门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一样一挂就是很多年,这是湖湘文化的底气与湖南人的自豪。
岳麓书院濂溪祠。
自南宋开始,岳麓书院便成为了传播理学的主要阵地。在这座千年学府的诸多祠庙建筑中,屈贾之外,位置最高的便是濂溪祠,自嘉庆十七年开始,周敦颐便成为这座千年庭院里山长和学生们早晚都要拜祭的第一人,而从这座出院走出来的众多名人们足以撑起这幅楹联的门面。
周敦颐一直都在做官,但做的都是小官。他一生都在讲学,所到之处,居室都辟为书堂和书院,但学生并不多,更没有出现前呼后拥学者盈门的盛况。他也著书立论,但去世时,朋友在他家发现的著作也只不过“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而已。
但是,他为数有限的学生中,有程颐、程颢均为著名理学家,他为数有限的著作中,有天下皆知的《爱莲说》119个字、《太极图说》,一幅图,249个字;《通书》,四十篇,不到3000字。传世近千年依然引得无数学者钻研与赞叹。
一颗莲心,一世廉性。周敦颐的思想之深远博大,离不开学问上的专研开拓,也离不开他刻在骨子的清廉与刚正。黄庭坚在《豫章集·濂溪诗序》中评价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光风霁月”被历代文人们认为是对君子人格最贴切的评价。
本栏目由湖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红网联合出品。
相关专题:
来源:红网
作者:李婧君 刘莉 朱博楠 王矾 王长吉 杨劲 彭长浩
编辑:翁子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