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曹敏 黄啸 记者 胡用梅 郴州报道
位于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茅塘社区的711矿旧址群,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故事还得从65年前说起……”711矿讲解员谭晓云边走边介绍,1958年,一座代号为“711”的矿山开工建设,2500多名建设者肩负国家使命,在这里找寻比金银还要宝贵的东西:原子弹的核心原料——铀。711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2021年,作为承载了"两弹一艇"国家记忆的稀有红色工业遗产,711矿旧址群获评“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核工业党性教育基地”称号。
今年以来,市区两级抢抓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重大机遇,711“功勋矿”实现蜕变重启,打造了集红色教育、温泉康养、工业旅游、科学普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旅小镇,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一张集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和文化旅游工程于一体的闪亮名片。
漫步时光小镇,“国营711矿”几个鲜红的大字挂在具有年代感的大门上,院落内有一些仿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商铺,有理发店、照相馆、邮局、零食铺等,复古的装修风格仿佛让人瞬间置身于那个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燃烧岁月。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消费的同时不忘拿手机拍照。
“走进711,仿佛走进了五六十年代的工矿区,不仅可以旅游,更多的是接受精神上的洗礼,我觉得非常值得一来。”游客李丽平说。
“711矿全国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也迎来一批批研学团队前来打卡。该基地采用声光电技术、仿真假山等形式,再现了711功勋铀矿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以及矿工们在恶劣环境下艰苦开采矿石的工作场景。“当时坑道内涌入了大量的温泉水,坑壁内的温度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矿工们只能将衣服脱下,不断地在后面用冷水冲洗身子,才能继续干活……”沉浸式展厅里,不少老矿工和研学团队跟着讲解员的脚步,聆听着711矿工们奋勇拼搏的故事。
在基地二楼,一堂“不朽的功勋——从金银寨到金银滩”音乐思政课正在举行。随着宣讲人的娓娓道来,一段段历史生动再现,一个个感人故事徐徐展开。音乐思政课用8首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带领观众走进热火朝天的711矿建设年代,也让观众在与音乐交流、与历史对话的同时,再度洗练初心灵魂,叩响使命担当。
这堂生动的音乐思政课自今年9月8日开讲以来,反响强烈、预约火爆,已面向1万多名来访者“授课”。目前,711矿工业文化实践教育基地成为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国家工业文化遗产、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党性教育基地。
今年初,苏仙区通过与中核集团等企业合作,启动711时光小镇项目建设,实施10多个项目的改扩建,仅用了9个月时间,就让这座功勋卓著的铀矿重获新生,实现了一个工业“老面孔”变身郴州文旅“新地标”的精彩蝶变,沉睡多年的老矿山焕发出新的生机。
沉寂多年的矿山旧址群经过治理已是满眼郁郁葱葱,以往的职工医院成了全新的医养中心。小镇上的邮局、供销社、老冰厂、专家楼、俱乐部、矿部大楼等昔日地标建筑也已复现眼前,尤其是所留下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00多栋老式旧房,它们错落有致地构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人文环境。
“曾经泥泞不堪的道路、杂乱交错的管线不见了,临时搭建的房屋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街小巷铺了柏油,大街小巷有了路灯,整座711像换了一件崭新又漂亮的衣服。”矿嫂张荣华高兴地说。
茅塘社区共有居民2500多户,5172人。为了进一步方便辖区居民,社区通过与企业合作,在小镇上开设了老矿区长者食堂,让辖区的老年人可以尽享幸福“食”光。“这个菜比较符合老年人的口味,分量也够,价钱也便宜。”每天在711矿长者食堂用餐的居民唐如生开心地说。此外,茅塘社区还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后勤保障队,完善健身器材,举办节庆活动,不断丰富居民文娱生活,提高当地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711”的重启,让曾经的711矿人好像“活”了过来。李爱英是一位能干的矿嫂,曾靠编织毛衣来补贴家里的开销。老矿区转型时,她毅然带领一批矿嫂第二次创业,手工编织的毛衣卖到了海外。在生活条件改善后,她举家搬到市区居住。得知时光小镇即将启航时,她当即与丈夫回到熟悉的地方开了这家毛衣店。看到眼前这热闹景象,她称,时光小镇已经成了一座日新月异的时光小城。“以前,我编织毛衣是为了讨个生活,如今编织毛衣,是为了编织我们的未来,编织我们美好的梦想!”李爱英高兴地说。
晴空万里的冬日,711时光小镇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旅游热。那些年让矿工们无比苦恼的地下热水,成了备受游客青睐的温泉,也成了当地百姓致富的幸福泉。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茅塘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周福海介绍,通过引进企业对711时光小镇进行整体运营,预计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可实现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曹敏 黄啸
编辑:何晓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