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报道
在秋收起义即将爆发之际,毛泽东回到板仓。几天之后,他像往常一样与妻子杨开慧道别,却不想竟成永别。他疾步行进,穿越山林,走过小道,来到千山万水之间,融入了一片红色的世界……
电视剧《问苍茫》于1月4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收官,剧情定格在了1927年秋收起义爆发前夕。
▲《问苍茫》截图。
这部罕见讲述1921-1927年这一历史时期,毛泽东以早行者的思考,问大地、问实践、问人民,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故事的电视剧,引发观众高赞和诸多回响。
1月11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湖南省委宣传部承办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问苍茫》创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众多文艺评论家、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和平台代表、观众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和探讨。
▲1月11日,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问苍茫》创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承办方供图)
早在202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红网“观潮的螃蟹”就推出解读《问苍茫》的文章《苍茫之问与谁答》,“与谁答”实际上是与年轻人共答——该剧引发了青年群体的广泛共鸣。
如今,全剧播完,专家们和观众共同探讨其何以成为现象级作品的答案,可谓“谁与答”。
一组数据,源于尊重
每集平均收视率2.54,单日最高收视率2.89,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期间平均每日到达人次2589万……座谈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梁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了《问苍茫》之火热。
自开播以来,该剧在CVB总局大数据份额占10.835%,排名全国所有频道第一,全媒体触达观众6亿,全网话题阅读量超40亿,堪称全网争说《问苍茫》。
▲《问苍茫》收视率情况。
记者了解到,该剧在豆瓣的评分为8.8分,实属高分之作。
网络社交平台的评论区里,网友们对该剧的喜爱真实可见,特别是青年群体对该剧推崇备至。
▲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网友评论截图。
“该剧在新媒体的热聚和口碑持续走高,为主旋律作品的融合传播树立了典范。”梁红认为,《问苍茫》既展现了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又展现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令人耳目一新,激情澎湃。
其中随处可拾的,有温度的细节展现和丰富的情感投入,让观众的内心深深打动。
全剧以真诚的历史观,正确的党史观,把大革命的纷纭复杂讲得透彻清晰,且令观众易于接受,“可以说是,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市场、口碑“双丰收”的背后,是有迹可循的谋划和打磨。
回顾《问苍茫》的创作和播出,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台长、总编辑龚政文提到的“未雨绸缪的选题策划”和“专业且敬业的主创团队”。
早在2021年,湖南广电就筹谋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推出一部有分量的电视剧。
经过深入研究和比选,选择聚焦1921年建党之后到1927年上井冈山之前的毛泽东,“这六年对他后来的成长和道路选择至关重要,对当代青年也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问苍茫》剧照。
从一开始,《问苍茫》就以比肩《恰同学少年》《觉醒年代》为目标,为此,邀请到了由陈晋、梁振华、王伟组成的“黄金三角”。
从播出效果来看,陈晋的党史功底和独特眼光,梁振华的艺术想象和文学才情,王伟的匠心独运和精准把控,共同助“燃”了这部优质电视剧。
好的影视作品,是触动人心的艺术创造。何以触动人心?是因为做到了尊重历史,尊重人物,同时也尊重艺术。
▲《问苍茫》剧照。
“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大戏。”“在这部剧中,我们是把毛泽东当作中国共产党早期骨干形象来塑造的。他不是一出场就是指点江山的伟人,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他从普通党员成长为一代伟人,他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过程。”
总编剧陈晋表示,在创作中大家形成了两方面共识,第一是尊重历史逻辑,就能够找到故事逻辑和艺术逻辑;第二是创作的主题核心问题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的寻路过程和寻路的逻辑。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这部剧真实、生动地把思想交锋、路线斗争等极富戏剧内涵和震撼力的革命历史题材当中应有的内容,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表达,“这种突破,非常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创作中借鉴。”
一张海报,蕴含创新
苍茫之中,周边的道路、风景模糊不清,剧中的毛泽东,手握绛红色油纸伞目视前方,坚毅前行……座谈会现场的一张剧情海报,又将众人思绪带回兼具史实还原和诗意表达的剧情中。
▲《问苍茫》截图。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了属于《问苍茫》的一种美学风格:基于还原历史情境的纪实色彩,融会意境化、情感化、陌生化的诗意表达。”总编剧梁振华介绍,关于毛泽东及其革命思想,尤其关于中国1921年到1927年这风云变幻的六年,史料多、论点多、观点多、分歧多。
对此,主创团队在陈晋的带领下,完成了从革命史、思想史的脉络梳理,到历史人物的定位,从毛泽东的其人其行其思的细致辨析,再到在纷繁复杂历史格局当中寻找叙事创新,“一句句台词,一场场戏,一集集剧本,我们在厚重历史的夹缝中未曾放弃创新的努力”。
创新与人民性统一,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这也是重大革命题材文艺作品传播力和生命力所在。
“情景交融中叙事,化史为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认为,《问苍茫》整个叙事过程浸透了诗意和浓情,通过多种艺术创新手段,书写出毛泽东从“苍茫”到明朗、从有疑问的探寻臻于信念确定的抒情式青春史诗,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迈出新步伐,提供了新范例。
▲《问苍茫》剧照。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张军锋认为,《问苍茫》的创作,深化了我们对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创作规律更清晰的认识:
重大革命题材历史剧创作要取得突破和成功,必须充分吸收党史研究成果,站在党史研究的制高点,并善于找到与当下主流价值的有效对接;
必须要有大历史观,有对复杂历史的整体把握,艺术化地营造出真实可信的历史氛围;
必须恪守“大事不拘,小事不虚”的创作原则,在保证史实准确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用大胆、诗意的描绘,凸显人物的风采、风骨和高贵的精神气质。
座谈会上,哔哩哔哩自媒体博主吕刚所言“首先是历史的临场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革命路上的艰难曲折”,也道出了很多观众的感受。
一种传承,穿越时空
《问苍茫》全剧剧情可以用“创业”“成长”“寻路”这三个关键词串联起来,而这三个关键词及其所展开的剧情,也恰好切中当下年轻人的内心诉求,引发了穿越百年的情感共鸣。
在自媒体时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做到守正创新,挑战不言而喻。《问苍茫》大胆启用年轻导演,汇聚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以年轻化、真实化的视角呈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表达。
▲《问苍茫》剧照。
“以普通人的视角还原伟人成长之路,为了能最大程度展现伟人成长之路的真实化、逻辑性、可信性,我们要展现真人真事真意识,基于此,在结构上我们用一部分篇幅去展开描写国民党及其党员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这也是同题材剧集创作的突破。”导演王伟说。
“演伟人学伟人,他的名字、风范、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剧中毛泽东的扮演者王仁君说,他始终坚信只有真心敬仰毛泽东,信服毛泽东思想,才可能演好毛泽东。
王仁君说:“人物的光芒,不是靠演员去给他设计烘托出来的,只要你找到了历史依据,真实地再现、还原,就会产生巨大的情感共振。丢掉伟人的光环,丢掉所有以往作品中的固有形象去走近他,了解他,相信他。”
▲《问苍茫》剧照。
“我经常在B站刷到《问苍茫》的二创视频,为什么它在B站这么火?因为它很生动。”青年剧评人马海明说,以前的一些党史剧讲的是毛泽东做了什么,所以发生了什么。
但是,《问苍茫》讲的是毛泽东为什么这么做。
这是让今天的年轻人产生共情的原因:原来一切不是一帆风顺的,伟人也不是一蹴而就成为伟人的。
“究竟我们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伟人?”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认为,年轻人真正想看到的伟人故事,不仅是这个人要优秀,同时他还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还要有温暖和温情,“不仅是做奇伟的事业,而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学习他,甚至我们可以成为他”。
在任何一个时代,不管多少人在追求享乐闲适和消遣,总需要一些有重量的作品来承载历史,来见证时代。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说,《问苍茫》“把历史和现实打通了”。
其实,穿越时空的,不仅是青春力量,还有“问苍茫”的那腔热血,以及“谁与答”的血脉共鸣。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袁思蕾
编辑:宋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