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3年最后一天,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遗憾得知,新民路上一家经营22年的古旧书店将于2024年1月3日后闭店。于此,记者希望记录老店平凡的一天,去纪念一段悄然更迭的旧时光,纪念藏于长沙市井里老百姓们对精神文化渴求的回忆。
我们该如何告别?或许,没有告别就是最好的告别,像当初见面那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长沙报道
夕阳西下,岳麓山下,古旧书店里静悄悄的。
记忆里,这里只能听见老人翻动书页的唰唰声和老风扇来回摆头的呼呼声,送来二手书店里特有的废书堆的墨香味。
门口的木桌上,堆着高高的一沓书,戴着老花镜的店主老伯,正翻开其中一本旧书,细细磨平折痕,逐面粘贴内页破损处。这本书真有些年头了,仔细一看还留着前主的字迹。
店主老伯习惯坐在这张木桌边补书。
这家老店由夫妻俩经营,自2002年搬至新民路,他们静静地驻守在师达古旧书店里,守着一天天岳麓山的日出日落,守着一本本承载着湖湘记忆的古书文献,守着一代代喝着湘江水长大的湖南人。
10:00AM 藏书
这是一家大隐隐于市的二手书店。
店主老伯将自行车在书店门口停好,快步来到店门口,从口袋里摸出钥匙开了门。
抬头看——“师达古旧书店”,这几个招牌大字是少见的篆书,古色古香。
从外往里看,特别像80年代的门市部。推开玻璃门,店内约40平,三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中间部分是6元1斤的旧书。这里主要贩卖二手书籍,以文史哲、社科学术、外文原版为主。
篆书的六字招牌,仿佛暗示店内藏着难得的古朴。
书店显眼的位置,垒起很高的“破烂”。从侧面仔细一看,有黑色中性笔写上“大公报”“人民日报”的字眼,才知道原来是多年来搜集成册的老报纸。
报纸旁边是一箱五花八门的磁带,还有上了年纪的CD碟集。
小时候爱看的小说和杂志,往期的青年文摘、读者等,甚至也能在这里按斤卖。
店面不大,却收藏了许多湖南本土书籍,多的是岳麓书院的,各种省志、市志、区志、县志也有,还有各种绝版报刊杂志、旧书,包括一些市面上难以找到的资料,也可以来这里碰碰运气。
11:00AM 守书
老伯一般在店里一守就是一天。
早上10点开门,下午6点打烊。
“明码标价,注意观察”,当有顾客走进来问及书价或是想要还价时,老伯总是用这句话来作为回答。
守店、卖书、收书、补书......他一直闲不下来,在小房间与柜台间来回不停。
6元1斤的旧书。
挑好书的客人朝屋里喊一声:“老板结账啰!”
老伯不紧不慢地从小房间里走出来,熟练地戴上老花镜,计算书籍价格,再一句“慢走”,目送顾客离开。
“我过去也干过农民,干过教师,什么都干。现在守着书店,再惬意不过。”老伯从不刻意标榜自己对书籍文献的热爱和对湖湘文化的传播,哪怕他其实读过很多书。
12:00PM 送书
临近中午,便有人开着三轮车送书来了,冲着店里大喊:“送书来啰!”
“来书就好啊!”老伯与送书人是老熟人了,那人从三轮车上搬下两个编织袋,老伯打开袋子,开始挑选起来。
店里书的来源一般有三种:个人搬家处理、部分书店倒闭处理、学生升学后不用的教材处理。
摆放整齐的书架。
“以前的老师傅修不得今天的车了,现在的车哪坏了直接换个零件。”老伯拍了拍载满书的老三轮车,仿佛想到了古旧书店,“但我偏爱修书嘞。”
这时,老伯的夫人王阿姨提着一个不锈钢的保温饭盒走进店来。
顾客问,怎么才吃午饭呀。
老伯一本正经地回答,又没人规定吃午饭时间的标准,我还嫌他们吃早了呢。他又乐呵呵地回到小房间里吃饭,放起一曲沧桑男声的歌曲。
15:00 PM 来客
老店的顾客,有老熟人,也有新面孔。
来来往往的行人总会好奇一瞥,但真正走进来的客人却不多。
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冒着雨进来,看起来与老伯同龄。同是老乡,老伯终于用方言与同乡寒暄几句。
他选了一本卡集,饶有兴致地琢磨着每一张: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不难看出,这是个淘宝的好地方。
“我每周都来。可能买不到脑海里那本书,但总有一本不经意入目的书带来惊喜。”他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有些东西终将谢幕,比如像纸质书籍、实体书店,以后可能会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内容永远流传。”
最后老人付款300元,满载而归。
书店顾客不多,但回头客众多。
作为一名在附近就读的大学生,魏泽鸿第一次来到师达古旧书店,便在这里泡了一下午。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过去总在网上淘书,才发现这里竟有许多珍贵的史料可供学习。”他发现了宝藏,“这么一家好店!老书较多,价格便宜,版本也全。”
离开时,魏泽鸿买了6本书,一共50元。这位年轻人一遍遍向老伯感慨,以后一定常来。
不论老少,只要有一种爱书的情怀,都能在这找到灵魂栖息之处。书店顾客不多,但回头客众多。这里有想要重温的情怀,也有想要回忆的乡愁。
小小的老店,便这样,留住了一代代湖南人。
17:00 PM 寻答
有人“淘书”,自然也有不少人来卖书。
“小心小心,书最怕水”,老伯将顾客带来的书小心翼翼地放到柜台,并将柜台与书上的水渍小心擦拭干净。
对于较破旧的书籍,老伯用双面胶将其粘贴好,用书袋装起来,放入对应的书架。
时间和空间未解决的难题,书籍可以。
他对店里的书都有底,“《百年孤独》没有了,前几天买走了最后一本。《我的前半生》这没有,民国历史在最靠后那个书架。”
问及老伯每天看多少书,“我还看啥,不看了,人老了要把自己放空。”随即他又补充道,“看书无非是三个目的,第一学习技能,第二开阔眼界,第三就是消遣。”
时间和空间未解决的难题,书籍可以。阅读延伸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用深度思考引起生活共鸣。只需一家不大的书店,读者可以用无声的情绪尽情表达,探寻理想中的自己。
正如老伯所言,也许生活中、思想上的许多问题,在这层层层叠叠的书堆里,都能找到答案。
市面上难找的历史资料,来这里碰碰运气。
18:00 PM 告别
在记者采访的一天中,进入书店的人并不多。
当问及经营情况,王阿姨与老伯面露难色,“我们要是经营得好,都可以和你聊几个小时,但是现在我们经营是这个样子,实在不好往外说,丢丑。”
“我们没做什么特别的事。”近年来,许多媒体前来采访拍摄,但都被两人谢绝了。朴实的老两口,并不想引起大量关注。
王阿姨说,下次再来,店子可能就不在了。
随着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加快,获取知识渠道越来越多,即使爱看书的人不断增加,城市里的二手书店却越来越少。
当新年来临,王阿姨的话变成现实,我们最终迎来对师达古旧书店的告别。
城市里,再难找到这样一个收纳精神的角落。
客少时,王阿姨坐在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忘却才是进步。”临别时,老伯撕开一页白纸,写下他的姓名和电话号码赠予记者。
众多老书客得知闭店消息,纷纷前来“扫货”告别,老伯却说,他希望书客们往前看,拥抱新时代新生活。
“我们也很不舍,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有人接手。很多读者觉得可惜,也许在新民学会旁需要这样一家老书店。”比书客更不舍的,是守着书店22年的王阿姨。
租金高昂,日渐年迈,种种现实因素让这对守书人思考——是时候该退休了。
此刻,我们该如何告别?或许,告别旧书店,并不代表一代代长沙人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放弃探寻一个更为广阔和真实的精神世界;并不代表不再透过泛黄的纸张,凝聚和创作老城中百姓独有的智慧与浪漫;并不代表停止拾起旧时光的文化碎片,传承湖湘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
然而,当时代的选择让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渐渐衰落,这样的二手老书店到底出路在何方?
1月2日下午,许多老书客前来“扫货”告别,书架渐渐空了。
记者手记
数月前,我当时还未毕业,只是在红网实习。一天,我一个人闲逛岳麓山,途中经过这家古旧书店。门头并不起眼,但我正巧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歇一歇。推开门进去,竟发现这家小店很有味道和特色。
可惜店主老伯并不搭理人,我几次主动搭话,他也不闲聊。我又在网上检索书店信息,多条文章全部表明店主谢绝了他们采访。
年轻的莽撞总是让人格外有热情,我不死心地拉着好友再三前往,在书店悄悄地观察、驻足、询问,举手投足间透着“大学生清澈的真诚”,终于拿到了店主夫人王阿姨的联系方式。
再次拜访,老伯和王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老伯泡了咖啡,阿姨亲自买了盒饭,笑言这是工作餐。
2023年12月31日,王阿姨给我发来消息,他们要关店了。我很惊讶,一是王阿姨竟然还记得我,她平日几乎不用社交软件,甚至没有朋友圈;二是回忆向我袭来,采访时他们也几次提到,“下次再来,这家店可能就不在了”,但我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突然。
那份最初破冰的勇气,成为了我后来一次次采访时前行的力量。我想谢谢老伯和阿姨,他们带给一个新人记者莫大的鼓励。新年愿望便是,祝你们身体健康,未来一切都好。
迎接新年,也想留住过往的感动。正如文中所言,一代代湖湘人爱书的灵魂,总会让这家老店栖息,被记在心里。谨以此文与师达古旧书店道别,我们不说再见。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