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湖南各地因地制宜地将一项项“沉睡”的农村资产唤醒,汇聚成为“让土地更有价值、让乡村更有活力”的无限能量。2024年伊始,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乡村微观察:“沉睡”资产生金计》系列报道,将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与厚重的乡土,深入三湘大地的“末梢神经”,讲述“沉睡”资产如何被唤醒,并在乡村振兴中迸发出蓬勃力量。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张必闻 任晔 李依柳 益阳报道
家住益阳市赫山区新林村的种粮大户郑英桃觉得种地越来越轻松了。
她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了20多年的地,皱纹爬上脸庞,双手布满老茧,看不出年纪。但就是靠着种地,她和丈夫供着两个儿子上学、住进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
起初,她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从多家农户手中流转了400多亩耕地。转折发生在2022年,那一年,郑英桃在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一口气拿下了1400多亩耕地的经营权。第二年,在新林村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她的“种植版图”再一次扩张,突破了1600亩。
在郑英桃的家中,仍然保留着过去一家一家找农户流转耕地时签订的合同。她找出那些已经“压箱底”的资料,上面记录着她是如何从79户农户手中流转400多亩耕地。这些耕地东一块西一块地散落在村子里,最小的一块地仅有0.4亩。“别人不想种的‘边角地’,我都找来种。”她说道,现在,自己只要签一次合同。
郑英桃拿出与农户一家家签订的耕地流转合同,有厚厚一叠。
“现在种1600亩地和以前种400多亩地,在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上都差不多。”郑英桃边说边点了点头,“现在的地好种!”
郑英桃的感慨并非一家之言,身处赫山区的农户们普遍认为种地变得轻松了,而这种改变得益于2021年10月以来,赫山区以泉交河镇五村集中连片试点改革为基础,而后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
这是一项怎样的改革?为了一探究竟,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益阳市赫山区,脚踩泥土、面迎冷风进行了一次“刨根问底”的采访。
破局:解答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三大问题
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位于益阳市赫山区竹泉山村,这个村子也被称为“智慧农业第一村”。
2024年1月2日,新年首个工作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在专题调研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时,来到了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这里,沈晓明详细了解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运营模式等情况,对其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鼓励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全面激活农村要素市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农机使用效率。
一个区级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何能得到省委书记的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在赫山区推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对于赫山区推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即“三权分置”“小田变大田”。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试点改革,赫山区将农村集体土地根据确权颁证情况进行登记,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对农村土地的承包权,村集体经济组织出面协调成片流转经营权意向,放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由政府投入,在土地集中连片的基础上,开展高标农田建设,实现“小田变大田”,优化提升承包地耕种条件。
“赫山区全区15万亩耕地资源以村、以片为单位之后,经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项目包装,将成片的可流转耕地包装成项目产品,智能匹配农交中心全国市场端客户,将土地项目时间、空间充分利用,在保证土地项目规范、高效流转的同时,提高农户承包地流转收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彭玲介绍道。
对于赫山区来说,推行承包地流转改革试点并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是一个新尝试,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早已浮现。
在2013年、2017年,我国先后开展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与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盘算三农家底。
2019年,湖南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推进试点省份之一。同年,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通过早期的盘家底,已经充分了解到了农村三资的规模,但这些信息只是一个静态的数据,怎么让这个数据‘活起来’?这需要市场发挥作用。”彭玲说道。
于是,2021年9月16日,赫山区农村产权中心正式揭牌。赫山区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平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盘活农村三资,促进村集体增收、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而从政府层面来说,这能更为科学、高效地管理与服务三农,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落到具体工作上,彭玲认为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对于赫山区来说主要是解决未来一段时间里,土地到底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的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出现了“人均土地不平衡”现象。这表现为一些地区由于人口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将增多,反之则由于人口增加而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
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如同一条奔流入海的大江,势不可挡。“我们必须要承认,种地的人在减少。”彭玲说道。
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运营下,土地资源变成了一个个可视化的项目便于进行高效流转。以菱角岔村为例,该村耕地面积5000亩左右,完成改革后被划分成了19个项目,“最终可能就是15-19个种植大户按照我们划分项目时确定的种植内容来经营这些项目。”
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要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而在赫山区,当地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成片流转推进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实施到哪里”的原则,优先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成片流转改革的村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完成建设的高标准农田。
益阳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农垦科科长王德红介绍道,目前赫山区已完成50个村改革试点,挂牌面积超过21万亩,流转总面积18.80万亩,交易突破2.73亿元,最高竞拍溢价率81.8%。整村实施小田改大田后,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进程,全区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大户达137户,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
“现在,基本上每隔100米-200米就有一条机耕道。”种植双季稻的郑英桃高兴地说道。
赫山区地处洞庭湖区,土地条件和耕作条件良好,是全国产粮大县。这意味着赫山区绝大多数耕地都将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尤其以双季稻为主。
种植双季稻十分辛苦,特别是在“双抢”时节,但与此同时其种植效益一般。那么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让农户更有收益、让土地更有价值?赫山区正在探索一种新的种植模式。
今年5月,来自江苏盐城的种植大户陈月在赫山区流转土地试种的20亩冬小麦迎来了大丰收,平均亩产达700斤/亩。深受鼓舞的陈月在11月,将其在赫山区笔架山乡新崇安村的流转的2000余亩地都种上了冬小麦,只待明年5月赫山区是否如约出现“风吹麦浪”的景象。
据介绍,如果在赫山区高标农田之上开展“中季稻+冬小麦”双季种植的模式能够取得成功,这将解决赫山区冬季闲置土地再利用的问题。同时,一稻一麦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大大提高了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土地价值直接提升30%以上。
“人们普遍认为种地不赚钱,但我通过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与农户交流之后得到的结论是,种地不是不挣钱,关键在于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彭玲说道。
旋耕机犁地,为种植冬小麦做准备。
探索:平衡“稳定与发展、公平与效率”两大关系
可以说,在中国即使是城市居民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所了解。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分开承包村子内的土地,开创了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在往后的40多年来,这项土地制度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更全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也隐隐浮现,这在三农领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二轮土地延包后,很多地方出现大量细碎分散、丘块不均的“巴掌田”“补丁田”,不利于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和农业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也不便于推进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期提质改造,严重影响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与此同时,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而粮食价格低廉,种粮效益明显下降,遇上旱涝灾害甚至亏损,严重挫伤了农民家庭的种粮积极性,不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等。
简单来说,当前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平衡三农领域“稳定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就是解决这两大问题。”彭玲说道。
“改革之后,很多农民可能不直接种地了,但是仍能享受应有的权益,即承包权不变、经营权流转,用以解决公平的问题。而我们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助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成片流转给种粮大户,实现土地耕种连片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现代化机械化建设实现集约化生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彭玲解释道,农村首先要保稳定,但也要朝着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事实上,从一开始担心土地能不能形成集中连片流转意向,到担心集中形成集中连片流转意向后的土地能不能顺利地流转出去,再到现在土地供不应求。这种模式对于平衡这两大关系已经初具成效。
赫山区农村经济经营服务站党组书记、站长周湘桃介绍道,通过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赫山区实现了三方共赢。“通过这项改革,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人均增收150-300元;改革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给种粮大户提供流转服务,收入得到增加,村均增收12-20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时间土地成本和精力成本减少、生产成本减少,亩均效益增加500-800元。”
他具体解释道,将农户手中耕地进行承包权登记,连片打包流转后,统一纳入市场化运作,提高了土地流转费,土地实现溢价;而通过整合细碎化农田、平整土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为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土地经营权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可依规收取适量管理费用,丰盈村集体的“钱袋子”。
保障:扫清改革过程中的误解与谣言
2016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平等保护的格局。
这项政策的出台不仅稳住了广大农民群体的主心骨,也明确了农业农村改革的框架与边界。赫山区推行的改革正是以此依据和参考。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最大的依靠,也是最重要的后路。毫无疑问,土地承包经营权成片流转改革对农民而言是一种新概念、新形式,群众难免持有怀疑态度,容易产生“村里要变向收回我的地”的误解。
为打消群众顾虑,赫山区按照“依法依规、群众自愿、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原则,发动各级干部、党员、组长、乡贤开展了多次宣传宣讲,召开屋场会1350次,最早实现了召开屋场会完成率、群众知晓率、签字率“三个100%”,做到了零上访,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扫清了障碍,打下了顺利推进的基础。
而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大面积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赫山区将原有的土地“鱼鳞图”保存下来了,与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一一对应。
在采访过程中,益阳市农村经济经营服务站站长吴跃红一再提醒道:“在改革试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被‘架空’的情况出现。”通过保留“鱼鳞图”,即便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中已经“打破田埂”,如果农户有种植意愿,仍然可以从中划出一块同等面积的地块给农户种植,确保“耕者有其田”,确保稳定家庭联产承色责任制这一基础。
立在田间的宣传牌。
当我们跟随郑英桃来到她所流转的地块时,眼前是南方丘陵地带少见的开阔土地。或许是因为过于开阔,这里的冷风要比其他地方猛烈几分。抬头远望,一块大大的蓝底宣传牌立在田间,上面写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著名论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用以强调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许许多多像郑英桃一样的农民们紧紧攥着手中土地,期待用勤奋在地里“种出”小康生活。如今,他/她们获得了更多的选择以及“丰收”的机会。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张必闻 任晔 李依柳
编辑:张云帆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