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耕侧记丨汨罗河畔,早稻育秧抢农时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胡峥 编辑:陈纲 2024-03-29 10:42:3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胡峥 汨罗报道

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夜春雨之后,在“蓝墨水的上游”岳阳汨罗市,热烈的春日暖阳洒向湿润的大地,似乎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3月28日,2024年全国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班在汨罗市正式开班,来自全国17个水稻主产省农业农村的部门负责同志齐聚汨罗水畔,共同交流各地水稻集中育秧和水稻生产情况。

微信图片_20240329084851.jpg

来自全国17个水稻主产省农业农村的部门负责同志齐聚汨罗,现场交流。

春耕正当时,伴着热闹的人群,记者脚踩春天的泥土,去田野里寻找生机与希望。

“秧好一半禾。”在汨罗市罗江镇罗江村,汨罗市科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向铁青和农户、工人们正在罗江专业化育秧中心内紧锣密鼓地进行早稻育秧工作。

放眼望去,连栋的薄膜温室内满是一片绿色,一盘盘长势良好、青翠嫩绿的秧苗整齐排列。

微信图片_20240329085136.jpg

连栋的育秧大棚。

这个建有6万平方米的育秧大棚、0.54万平方米轻钢结构厂房的育秧中心,配备了播种流水线、码垛机器人、全自动秧盘输送带、自动喷灌器、智能管理系统等设备,俨然一个“现代工厂”。

今年,向铁青带领合作社成员一起流转了12000多亩田地。除此之外,合作社还为周边8000亩田提供育秧、播种、收割等社会化服务。

“目前,2万多亩地已经完成了春耕备耕,就等秧苗下田了。”向铁青介绍道。

微信图片_20240329085146.jpg

长势良好的秧苗。

每年的早稻育秧时间,从准备工作到秧苗下田只有短短40多天。那么,要如何将育秧大棚漫长的“空白期”利用起来?

在位于古培镇南环村的“集中育秧+综合利用”基地,记者看到了一种“共生模式”——秧苗两侧,种植了整齐排列的辣椒树。

微信图片_20240329085127.jpg

秧苗两侧种上了辣椒树。

原来,当地正在探索推广早稻育秧+高品质红椒挂树保鲜越冬、早春再生栽培模式,以及早稻育秧+水果黄瓜两季栽培、早稻育秧+特色西瓜+羊肚菌秋冬栽培等8种模式,实现了育秧设施的“农棚农用、一棚多用”。

这不仅能提升育秧大棚利用率,还能增加收入来源,让农户尽快收回成本。

走出大棚,记者发现一大片平平无奇的冬闲田“暗藏玄机”——为了在“土里抛金”,农户们在地里种上了赤松茸,一朵朵饱满的菌菇窝在泥地中,一派丰收景象。

微信图片_20240329085121.jpg

丰收的赤松茸。

赤松茸每亩产量在5000斤左右,亩均收益约5万元,实现了冬闲田的高效利用。在这里,春天不仅是准备时间,更是收获的季节。

穿过汨罗江沿岸的千亩油菜花田,在罗江镇水稻生产万亩示范片,一大片已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田开阔得宛如平原地区。

在农田上,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正在田块中大显身手。穿梭在田埂间,石灰撒施机、精量施肥机、自走式旋耕机、轮式拖拉机、高速抛秧机、有序抛秧机……一场农机“比武大赛”拉开帷幕。

微信图片_20240329085153.jpg

在农田上演示作业的农机。

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这些由全国各地研制的农机驰骋在农田之中,只需1-2人就能完成操作,大大缩减了人工和时间成本。

据了解,当前,汨罗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9.8%。2023年完成机插机抛10.5万亩,机械化种植率达59%,连续5年保持5%以上的增速,农业机械化生产加速推进。

一辆旋耕机在田间作业,偶然激起一阵泥水拍向田埂,驾驶农机的新农人正用笑容告诉所有人——要“抓住”春天。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胡峥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7/63/1368379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