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必闻 王杨 长沙报道
如果要给外科手术地狱级难度排行,骨科-手显微外科凭借其精密程度可谓独占鳌头。
在该领域,血管吻合技术是一项最为基础,也最能体现医生“修为”的硬核功夫,要飞肉眼难见的针,要走比头发丝还细的线,被业内人士视为“比绣花还难”的存在。
顾名思义,手显微外科就是利用显微器材进行精细手术的学科,用于修复各类人体组织创伤缺损,特别是挽救肢体,例如断指断肢再植、血管和神经损伤修复等。
都说人体是最精密的机器,想要修复这台机器,必须拥有更为精湛的医学技术。可以说,显微外科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功夫活儿,是一项需要大量知识和经验勤学苦练而成的技艺。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唐举玉通过用硅胶管模拟血管吻合技术,向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展示了医学湘军的湖南功夫。
为什么用硅胶模拟血管而不是其他材料?唐举玉说:“硅胶管质地软,有弹性,与人体血管形态较为接近。但实际中,血管分为三层,情况比硅胶管更为复杂。”
操作台上,镊子、持针器、显微剪、11-0线、硅胶管依次排开,其中,针线连在一起,不仅肉眼难见,就连新闻用途的摄影器材也难拍清。
然而,35.7倍的高倍显微镜下,仿佛闯入了一个陌生的微观世界,肉眼看似平整的绿色手术布纤毫毕现,呈现出凹凸不平的格纹,外径1毫米的硅胶管被截成两段,模拟断裂的手掌血管。唐举玉调整着瞳距与焦距,准备把截断的硅胶管无缝衔接在一起。
只见唐举玉屏息凝神,眼睛直视目视镜,左手拿镊子,右手拿持针器,在助手的帮助下,用相当于头发丝六分之一细的线,瞄准硅胶管截断处干脆利落地进针,在另一截硅胶管截断处找准角度和距离,灵巧敏捷地出针,接着左右手协调配合,游刃有余地打了两个外科结。
同样的操作,唐举玉要重复六次。和一般的刺绣不同,血管相比于平面的布料,更为立体、脆弱、圆润而富有弹性,使用的圆针角度更为多样,这就对“裁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举玉每一次进针,都要重新调整角度,把控针距。打外科结时候,娴熟地控制线的走向和收结力度,确保线不被拉偏拉断。
经过六次缝合,两节硅胶管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唐举玉拿起美兰注射进管中,蓝色液体顺畅穿过,不堵不漏。
“心手相应,眼明手捷。”作为湖南省显微外科学术带头人,唐举玉从事该领域已有三十多年,说起血管吻合技术的秘诀,他用八个字总结,“血管吻合技术不仅讲究心、眼、手的配合,还要求左右手的协调。”
血管吻合技术是显微外科的基石,也是显微外科医生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在平均4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平均要操作24次的血管吻合,吻合的时长、操作手法、质量都关系到组织瓣的成活甚至是患者的生命。
记者注意到在缝合过程中,唐举玉大部分时间都屏住呼吸,他说:“我们吻合的最细血管口径仅0.2毫米,所用缝合线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六分之一粗细,这就对医生的操作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手要稳,还得能吃得了训练的苦,屏住呼吸就是为了不影响吻合的精密度。”
如果说湘雅医院是一张享誉世界的湖湘名片,显微外科一定是最靓丽的那一张。在唐举玉看来,中国人有着从事该领域的先天优势,“中国人习惯用筷子,手的灵活程度自然优于欧美国家。”而湖南人又有其独特优势,“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每一项都是从事显微外科的必备素质。”
据悉,湘雅医院显微外科在显微修复与重建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尤其是在四肢显微重建领域开展的穿支皮瓣移植术式种类、完成的病例数、成功率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相关报道:
湖南功夫⑤丨警界“武教头”石泽忠:让武术有实战力 让民辅警少流血少牺牲
湖南功夫⑨︱制酱“守艺人”李国武:敲坛听音,便可知酱是几分熟
湖南功夫⑬丨湖南人种田有多厉害,看邓述东的“深耕一亩田”模式
来源:红网
作者:张必闻 王杨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