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期刊如何特色化发展 听听大咖们“建言献策”

来源:红网 作者:李兵 李丹 李赛凤 康希 编辑:刘良骏 2024-11-23 23:07:43
时刻新闻
—分享—

WechatIMG85.jpeg

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期刊特色化发展”分论坛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李兵 李丹 李赛凤 康希 长沙报道

11月21日,中宣部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同期举行了“期刊特色化发展分论坛,由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具体承办。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出席分论坛并致辞。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海涛主持。

来自中央有关期刊主管部门、部分省级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和来自期刊行业协会、地方宣传部门以及期刊出版单位约150名代表齐聚一堂,从多个角度探讨推动期刊特色化专业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交流互鉴 找出不同期刊的比较优势

本次分论坛以“中国期刊特色化发展”为题,分为主旨报告和圆桌对谈两个环节。

如何立足办刊定位,发挥独特优势,主旨报告环节,大咖们回顾总结、交流互鉴,结合实际找出不同期刊的比较优势。

“《博物》的味道为什么无可替代?因为我们是打入大自然的‘内部人士’,星辰大海是真爱。”《博物》编辑部主任刘莹讲述了新媒体浪潮中《博物》杂志的深思。她认为,视频产品传递信息是线性的,观众只能“被动跟随”,而纸刊却能提供静态的、清晰的逻辑结构,就像一座精美的展示架,图片、文字被井井有条地摆放好。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去深入享受内容。

“老区,走进了就再也离不开;老区工作,干上了就再也放不下。”《中国老区建设》总编辑胡佳动情讲述了“用老区精神做好老区宣传工作——《中国老区建设》特色办刊之体会”。30年,一本刊物,一群人。胡佳说,30余年,《中国老区建设》始终坚守初心、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做有用的期刊,把办刊与办事相结合,专注专业、守正创新,推动老区宣传工作不断强起来实起来暖起来,被誉为“一本老区人民自己的杂志”。

“特色化专业化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发展趋势。”在分享中,江西行政学院《地方治理研究》杂志主编刘云华认为,专业化和特色化两者相辅相成,专业化是特色化的前提和基础,特色化是专业化的延伸和拓展,学术刊物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特色和水平的竞争。学术期刊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打造特色栏目,形成自己的品牌。

此外,还有来自《咬文嚼字》《农村百事通》《丝绸》《幼儿画刊》的相关负责人从选题策划、内容建设、读者服务、数字化传播推广等方面分享了特色化办刊中的诸多实践探索和收获。

分论坛的期刊类型多样化、议题多维化、关注问题前沿化,既有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又有对期刊未来规划发展的思考,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多元特色化思路。

特别是这些期刊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独特价值内涵深深扎根于各自的学科、行业、文化之中,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把脉问诊”  探索期刊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圆桌对谈由航空知识杂志社社长、《问天少年》主编俞敏主持,《散文诗》杂志社总编辑卜寸丹,《寻根》杂志主编郑强胜,《地图》杂志执行主编王秀秀,《金属加工》杂志社社长曹雪雷,围绕期刊特色化办刊的思路举措和期刊特色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及对策建议,分享了他们的精彩观点。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卜寸丹一直觉得,媒体就应该是新媒介的孵化器,顺应人工智能时代业态变化,新闻媒体应不断改进升级新闻生产与传播标准,既充分运用技术赋能,又尽力规避技术风险。“现在《散文诗》成为了一本可以听的杂志,几乎所有的媒介形式,《散文诗》都有切入,并且用户点击量达到了上千万。这使小小的纯文学的纸本刊物的边界进行了无限的拓展。”

“时代在变,受众在变,媒体形态在变,《寻根》杂志的初心始终不变。”郑强胜说,从文化寻根的期刊定位出发,根据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刊物发展需要,重点打造大家非常关心的专题。通过多视角、全方位的展示,成功构筑了雅与俗、古与今的通道,让读者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对现实的观照。

地图更多是一种载体,它是一种传播形式。它可以融合各种学科,这就要求编辑不管在策划选题还是在研究过程中,都需要有综合性的知识。王秀秀说,“我们做山、水、林、田、湖、草,几乎每期做下来都短暂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未来希望加强期刊间的交流,构建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共享达到科普成效的倍增化”。

信息时代依旧恪守“内容为王”的准则。曹雪雷说,创刊70多年来,《金属加工》始终置身于国家的装备制造产业,始终坚持“以实用性为主,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生产”的报道方针。致力于为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服务,不断深耕。“可以说实用性是《金属加工》最大的特色,也是我们的立刊之本,也可以说是70多年来《金属加工》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法宝。”

台上精彩分享,台下掌声不断,互动频频。新形势下,如何在专注内容、坚守质量的同时,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融合创新,破浪出海,成为了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李兵 李丹 李赛凤 康希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55/67/1448414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