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和TA的朋友们丨王跃文:只有回望家山,才可找到智慧和路径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王杨 王诗颖 李丹 蒋利君 任洁 任峰磊 编辑:戴桢 2024-12-26 20:18:3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蔡娟 王杨 王诗颖 摄影 李丹 视频 蒋利君 任洁 任峰磊 长沙报道

12月21日晚,冬至之夜,备受瞩目的第二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盛典在长沙铜官窑古镇举行。著名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家山》荣登“芙蓉文学图书榜”上榜作品。

王跃文是湖南籍作家,其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又有对历史长河的人文发现,也有对原乡故土的深情回望,在文坛和读者中享有盛誉。《家山》是王跃文创作的第八部长篇小说,历时8年,以其怀化溆浦老家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

王跃文.jpg

作家王跃文

《家山》以大革命时期至新中国建立二十余年为时间背景,讲述了湘西沙湾村的历史巨变。小说以小博大,写的是一地一村,又分明是乡土中国,以一村的历史写出了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本土特征,也写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到近现代民族巨变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家山》运用了大量方言古语,以细腻鲜活的笔触描绘了乡土中国的风土人情,写出了普通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生动展现了家族血亲、婚丧嫁娶的文化与习俗,私塾新学、农田水利的开办与兴建等方方面面。全书大气又厚重,有一定的史诗品格,文本兼具传统之美与现代性气质。这是一部乡村地方志,更是一部中国社会生活史、民众繁衍史和时代变迁史。

芙蓉文学盛典现场,发榜词如此评价《家山》:“以浓郁的风俗世情描写,展示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百年变局。激情礼赞民众的实干精神,精准描叙积跬步以成千里的变革成就,深刻观察与揭示民心的流向,显示出历史反思的时代高度。总体性观照和想象性虚构的精彩呈现,把乡土叙事史诗传统的建构推上新的境界。”

站在盛典舞台上,谈及《家山》的创作初衷,王跃文感慨万千。“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人工智能从科幻变为现实的时代,我为什么还要讲述近百年前的人和事?我的创作激情基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观察与思考,基于我对脚下这片古老土地的热爱。我努力挣脱关于过往人事的既定概念,笔触回到真实的山川大地和芸芸众生,回到被历史名词定义过的岁月,那些岁月必定还另有面相。”

在《家山》中,乡村生活中个性鲜明的各色人物成为小说叙事的主体世界:以佑德公为代表的乡绅群体,以齐峰为代表的时代先锋,以杨卿为代表的乡村知识分子,以有喜为代表的优秀农村青年,还有以荣秀、云枝为典型的乡村女性,构成了具有大湘西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物群像。许多读过《家山》的读者,都十分喜爱“有喜”这个人物,他挑着挑笼卖鸭仔,毛茸茸的鸭仔欢欢地叫,他在回沙湾的路上把卖剩下的六个鸭仔送给舒家坪的桂老儿。

在王跃文看来,“有喜”身上不仅有劳动者的欢乐,有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更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这种仁义与智慧尤其体现在佑德公、逸公老儿等人物身上。佑德公和逸公老儿的儿女辈劭夫、贞一、扬卿、瑞萍虽是革命者和知识分子,他们身上也依然流淌着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血脉。他们对家国责任的担当,他们高尚的操守和深沉的道德情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沙湾村在春种秋收、婚丧嫁娶、烟火日常中寒来暑往,又在革命与战火中走向新的进步。

“《家山》里,一切人和事都是充盈着中国文化血脉的故事,无数日夜的斗转星移都是中国文化血脉大河奔流。哪怕人类此刻迈步走向外太空,我们在宇宙自然中的秩序如何摆放?也许,我们只有回望家山,才可找到智慧和路径。”王跃文说道。

作家简介

王跃文,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家山》《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朝夕之间》《苍黄》《大清相国》《爱历元年》,中短篇小说集《漫水》《无雪之冬》,散文随笔集《幽默的代价》《喊山应》,访谈录《王跃文文学回忆录》《无违》等。其中《大清相国》被翻译成日文出版,长篇小说《家山》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出版,小说集《漫水》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先后获鲁迅文学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湖南省文化创新奖、湖南省文学艺术奖,以及《收获》《当代》《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文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王杨 王诗颖 李丹 蒋利君 任洁 任峰磊

编辑:戴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56/60/145791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