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梨园往事丨吴云录:荆河戏艺人中的“怪才”

来源:红网 作者:徐远君 编辑:肖拓 2024-12-30 22:36:06
时刻新闻
—分享—

文丨徐远君

梨园旧事话沧桑,原津市荆河戏剧团十多位名老艺人在我的笔下,生动鲜活地呈现给读者,追忆他们在戏剧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描述他们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对我来说既欣慰又有些遗憾。老艺人中,有一位在我心里的位置始终是沉甸甸,一直想写写他,却又迟迟未能动笔,担心写不好写不全而有损他的形象。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要用心去写,心底里不变的初衷是深深地怀念这位荆河戏舞台上的集大成者,他就是有着极高艺术天赋的荆河戏名老艺人——吴云录。

吴云录,十二岁入澧县荣家河荆河戏科班“大新班”学艺,师从名老艺人熊南云、孙升福、李合春。吴云录个子不高,四方脸,唇厚鼻宽,敦厚壮实。与吴云录同时进科班学戏的一位女生,也就是他日后的夫人陈云凤。陈云凤面相姣好,瓜子脸、眯缝眼,也许就是这双眯眼睛,科班师傅即把她分在旦行演丑旦,吴云录则分配在生行唱生角。据同辈老艺人讲,吴云录在科班里就很聪明,脑袋瓜特别灵活,师傅教戏一点就通,尤其是在唱腔上爱琢磨,师傅们教授的唱段,他时不时在唱腔中加点新的花样,倒也讨师傅们的喜欢。出科后不久,吴云录与陈云凤等几个科班小演员来到津市,加入荆澧一带有名的荆河戏“松秀班”唱戏。吴云录除了在舞台上扮演众多的生角人物外,他在荆河戏唱腔的改编、作曲上的天赋更为人称道。我们64科的出科戏、大型现代荆河戏《黛诺》的唱腔改编和谱曲,就是由吴云录和叶代华两位师傅完成的,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亲身感受现代荆河戏唱腔的魅力。

1964年,津市荆河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荆河戏《太平村》,赴省城参加现代戏会演。《太平村》由本团年轻编剧杨善智执笔编剧,荆河戏杰出艺人吴云录担纲导演和谱曲,这也是津市荆河剧团排演的第一出大型现代剧目。此时的省城戏剧舞台,基本上由湘剧、花鼓戏和京剧占据主导,忽然间杀出了一支地方荆河戏,而且一炮打响,给省城长沙平添了一抹亮色。尤其是吴云录谱写的荆河戏唱腔,让听惯了湘剧高腔和花鼓调的戏迷们耳目一新,倍感新鲜过瘾。《太平村》灯、服、道、效,舞台布景等均由剧团原班人马于较短时间内完成,彰显了津市荆河剧团的整体实力。《太平村》省城会演获同行专家一致好评,并被推选为赴中南区现代戏会演的剧目。

1965年秋,剧团决定移植排演现代戏《江姐》,作为向国庆节献礼的剧目,该剧导演和唱腔改编谱曲的重担仍然落在了吴云录的肩上。排练《江姐》导演至关重要,之前,吴云录是否去外地或省城观摩过歌剧《江姐》我不得而知,我想,即便去观摩,最多也就是看两场戏,而要把整台戏完整地记下来,且必须要烂熟于心,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况且,吴云录从小进科班学艺,并没有读过多少书,完全靠自己刻苦钻研自学成才,要读懂读通剧本,深刻剖析剧中人物,这是做导演的基本素质,吴云录能做到这一点,担纲导演之职,真的是难能可贵。《江姐》剧中的唱段很多,除主要人物江姐的大段唱腔外,还有双枪老太婆(刘运志饰演)、华为(彭鹏饰演)、沈养斋(金星明饰演)、甫志高(王文柏饰演)、唐贵山(彭桂生饰演)、警察局长(刘兴彩、钱铁山先后饰演)等角色的唱腔唱段。吴云录按照剧中人物角色的要求,改编谱写的荆河戏唱段,在保持传统荆河戏基础上,大胆创新,特色鲜明,荆河戏味道浓郁,纯粹而不落俗套,让人百听不厌,至今仍回味无穷。

1.jpg

现代戏《江姐》剧照

主要人物江姐(陈芳英饰演)几场重头戏的唱腔尤为重要,吴云录对江姐主要唱段的唱腔设计格外用心,一板一眼仔细推敲,用尽心思精心谱曲。尤其是第二场,当江姐看到自己丈夫老彭的头颅被悬挂在城墙上时,震惊!撕心裂肺的大恸一声:“老彭!……”伴唱起:“啊!天昏昏,野茫茫,高山古城暗悲伤!”江姐接唱:“寒风扑面卷冰霜,心如刀绞痛断肠。实指望满怀欣喜来相见,谁知你一腔热血洒疆场……老彭啊,我亲爱的战友,你在何方?……”接女声伴唱:“你在何……方……?”伴唱中的“何……方……”二字的拖腔有三十六节拍,曲调悠扬辗转,荡气回肠。伴唱中,江姐的表演是:双手前伸微微颤抖,悲痛的望向乌云翻滚的天际,望向浓雾遮绕的山城。这段唱腔,吴云录保留了歌剧原唱的节奏,在荆河戏一板三眼唱腔中糅合了昆曲、汉剧高腔等元素,结合女声伴唱,把江姐此时此刻的悲怆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江姐从悲痛欲绝到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转换,用激越的鼓点敲击与高低婑婉的唱腔,烘托剧中人物此时此刻的悲壮心情,从而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达到了较好的戏剧效果。此外,还有《春蚕到死丝不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主要唱段,旋律张驰有度,唱腔委婉动听,韵味十足,令人陶醉。

2.jpg

吴云录头脑灵活善于思索,在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荆河戏,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考。在荆河戏的唱腔设计上,吴云录是勇于探索的革新派。他不因循守旧,不生搬硬套老一辈师傅们过于陈旧的唱腔,不受传统荆河戏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荆河戏唱腔基础上大胆创新,吸收昆曲、京剧与汉剧高腔的精华,兼收并蓄,优势互补,使其巧妙的与荆河戏唱腔相融合。他设计创作的许多唱腔唱段,既不失荆河戏原汁原味,又独具特色,别有一番韵味。如《杜鹃山》中柯湘的“家住安源……”“乱云飞……”;《磐石湾》中陆长海的“怎能忘……”“负伤痛……”;《龙江颂》中江水英的“手捧宝书……”“听惊涛……”等主要人物的唱腔设计,既不失传统荆河戏韵味,又让人耳目一新,百听不厌,令人回味无穷。

3.jpg

荆河戏《杜鹃山》张淑容饰演柯湘。

4.jpg

荆河戏《龙江颂》赵希饰演江水英。

在荆河戏表演艺术上,吴云录是一位怪才、全才。当演员出身的他天资聪颖,爱动脑筋,谦逊好学,他不仅京胡拉得好,还会吹唢呐、弹三弦、拉二胡、司鼓掌鼓签子,是老艺人中的全能佼佼者。吴云录集导演、编曲、乐手、演员于一身,是剧团的业务团长、顶梁柱!尤其是荆河戏谱曲,是他艺术人生的闪光点,为荆河戏的传承与创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1962年剧团新编的大型传统荆河戏《谢瑶环》,就是由吴云录担纲导演和作曲的。除此剧外,吴云录还改编了哪些传统古装荆河戏?我不得而知。但据我了解,从1964年开始演出现代戏开始,自1968年荆河剧团解散,吴云录担任导演并编曲的大型剧目有:《太平村》《江姐》《欧阳海》《火椰村》《苗寨惊雷》等;还有短剧《双教子》《打铜锣》《山村货郎》等十多台小戏。1970年恢复津市荆河剧团,尔后由鄢里奇担任导演,吴云录编曲的荆河戏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不平静的海滨》《红色娘子军》《心明眼亮》《红哨兵》等大小剧目二十余台。吴云录对荆河戏艺术的挚爱之情可见一斑,骄人的业绩在同行中独树一帜,特有的艺术天赋令人由衷的钦佩!

生活中的夫妻俩生活节俭,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一家人的生活围绕着戏剧舞台转悠。剧团常年累月在外地巡回演岀,且一般都是落脚乡镇剧场,单身汉好说,随便找个地方开个行铺即可栖身。但同为演员的夫妻就很尴尬,简陋的剧场没有几间像样的宿舍,夫妻俩想找一处稍微隐密之所栖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即便如此,夫妻俩从无怨言,这样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在他们看来,唱戏的人颠沛流离四处为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演戏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离不开演戏,这就是当时艺人们艰难的演绎生涯。

吴云录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平时着装随意,不修边幅,有时还胡子拉碴,但大事从不糊涂。他是剧团主管业务的副团长,日常工作事无巨细都要他来负责,巡回演出,装台布景,场次安排,AB角演员的调配等等,甚至连平常的列队点名都是由他来管。这不,有一次列队点名时还闹出了自己点自己的笑话。荆河剧团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地行路打场巡回演出,一般情况下,在甲地演出十天半月后,要转往乙地继续搭台演出。当收拾完演出所需的灯光、服装、布景、导具,以及个人铺盖行李后,在演职人员动身之前,需列队点名,怕有所遗漏。一次在湖北公安县南平镇的演出结束后,出发前照例列队点名,吴云按照花名册顺序一个个点名,听到名字的人则回答:到或在。自然,他自己的名字吴云也在名册之中。点名开始很顺畅,速度也较快,但当念到“吴云”时却突然卡壳了没有回应。此刻,吴云录根本没有意识到是他自己,照常念道:“吴云”,无人应答,他又念:“吴云”,还是无人应答。此时,他“咦”了一声,抬头望着众人大声说:“吴云,人呢?”大家面面相觑,一时半会没有反应过来,用狐疑的眼光望着他。见众人没有反应,吴云又加重声调说:“吴云到哪里去了?”此刻,站在他对面的胡振金反应过来了,他望着瞪大眼睛的吴团长说:“你自己不就是吴云禄吗?”吴云听罢,尴尬地“哦”了一声。大家也才都缓过神来,开心的捧腹大笑,吴云拍了一下脑袋瓜,也跟着大家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吴云录一生与人为善,说话轻声细语,待人和蔼可亲。排戏时给演员说戏循循善诱,从不大声呵斥不认真排戏的演员。他拉京胡给演员练习新唱段,耐心讲解,教唱示范,不急不躁。《奇袭白虎团》我饰演严伟才,第四场中的主要唱段“心潮翻腾似浪卷……”,演唱难度较大,吴云录师傅耐心地为我单独拉京胡反复练习,使我的演唱技巧得以提升,达到了较好的演出效果。但凡在大戏中饰演主角的演员,其主要唱段吴云录都要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懈怠。尤其是青年演员的演唱,他更是格外认真,耐心讲解示范,不厌其烦的为年轻演员拉京胡练唱,如《龙江颂》中饰演江水英的赵希、《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吴琼花的苏文娟等年青辈演员,都得到过吴云录师傅的悉心指导,为她们舞台上成功塑造英雄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无论是演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津市荆河剧团曾经的辉煌,吴云录先生功不可没,他对荆河戏艺术的执着,勇于探索力求创新的勇气难能可贵,令人敬佩。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荆河戏艺术事业,是地方戏剧舞台上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杰出艺术家。他改编创作的众多荆河戏曲谱弥足珍贵,如若他仍健在,荆河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他莫属,吴云录对地方荆河戏艺术的贡献,后人将永远铭记!

作者简介:徐远君,津市人,现居长沙。编辑职称,曾在《中国收藏》《中国烹饪》《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兰草》等期刊杂志,以及《中华善德网》《红网》等媒体发表过多篇文章,著述颇丰。其新作《远去君归集》已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来源:红网

作者:徐远君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56/74/145892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