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世界献血者日丨融血汇浆,共筑生命长城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编辑:翁子茜 2025-06-14 17:32:3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长沙报道

献血和献血浆(以下简称献浆),很多人还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值此6月14日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到来之际,和大家唠一唠。

其实,献出的全血与血浆恰似生命的双色馈赠——

殷红全血是手术台上的“生命盾牌”,为需要输血的急症患者守住生死防线;淡黄血浆则化作制药厂的“生命晶矿”,制成的血液制品是很多疾病的急救药。

而人体,是这两种战略资源的唯一合法源头——没有替代方案,没有科技捷径,唯有亿万手臂的慷慨托举,才能筑牢14亿国人的血液安全长城。

世界献血者日前夕,衡阳市民踊跃参与献血。.png

世界献血者日前夕,衡阳市民踊跃参与献血。

热血与“黄金”——生命的双通道

献血与献浆,同样滚烫的爱心,流向不同的生命战场,缺一不可。

献血(全血),意味着将血液中的所有宝贵成分——承载氧气的红细胞、抵抗感染的白细胞、负责止血的血小板,以及承载它们的淡黄色液体血浆一并捐出。单次献血为200—400毫升,两次间隔不低于6个月。

这份“生命的血液全套餐”被采集后,将直接奔赴临床一线,成为手术台上、急救车中挽救失血或重症患者的“及时雨”,是临床输血和急救治疗的直接“弹药”。

而献浆,则是一次更“精准”的奉献。捐献的仅仅是血液中那约占55%的液体黄金——血浆。它富含水分、盐分、各种关键的酶、抗体(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

神奇的是,借助专门的“单采血浆机”,将血液抽出后,机器会像筛子一样分离出宝贵的血浆,同时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安全地回输给捐献者本人。

不过,为了保证安全,献浆必须在固定的单采血浆站完成严格的健康体检(包括问询、检查和验血),整个过程需要1-2小时。单次献血浆不能超过580毫升,两次间隔不得低于14天。

采集的血浆被送往生物制药企业,提炼制成拯救生命的血液制品:如抢救休克的人血白蛋白、对抗狂犬病等传染病的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友病的凝血因子……

这些血液制品保质期长,在重大传染病防控(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突发公共事件救援、战备保障乃至许多慢性病治疗中,发挥着其他药品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

科学合理的献血献浆,不会影响捐献者的身体健康。

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副研究员侯明解释,身体有血液代偿机制,失去的血液会通过肝脏、脾脏等储血器官实现快速补充,骨髓也会增加造血速度,形成新的血细胞。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副研究员陈艾莉指出,人们通常所称的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缺少红细胞。献血浆一般不会导致人贫血,也不会带来生命危险。

根据陈艾莉的研究,捐献血浆除了能帮助他人,还能促进捐献者的新陈代谢,血浆中部分代谢物的排出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血脂、血液黏度和血尿酸水平,减少体内铁负荷等。

微信图片_20250614145409_副本.jpg

民众参与献血浆。

救命不只有鲜血,隐形血浆卫士应该被看见

在急救现场,鲜红的血液输入患者体内常被视为“起死回生”的象征,公众对献血的认知与认可度也由此深入人心。

然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输血科主任王勇军指出,一个关乎生命救治的关键环节却被长期忽视——血浆制成的血液制品同样是临床救治的“刚需”,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输血,却在公众认知中成为“隐形卫士”。

王勇军从临床一线视角阐明,无论是全血、成分血(如红细胞、血小板),还是从血浆中分离制备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在抢救患者时都至关重要。它们都是“刚需药品”,共同构成了挽救生命的基石。

然而,两者的公众“显示度”却不一样。

献血救命的理念通过广泛宣传已深入人心,尤其在涉及急救与手术的场景中,其重要性被社会广泛感知。相较之下,血液制品虽然同属救命资源,却因被归类为“药品”,其来源与贡献处于公众认知洼地。

“人们感激‘献的血救了我的命’,却很少意识到,救治过程中使用维持内环境稳定、提升止血能力的白蛋白、控制出血的凝血因子,同样源于捐献者的无私馈赠。”王勇军说。

王勇军进一步解释,在临床实践中,处理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输血维持基本循环后,常需补充凝血因子制品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少持续失血;或使用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这对伤口愈合、防止组织水肿至关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时临床对红细胞等成分血的需求相对减少,对抗疫情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却成为国家统筹的‘战略物资’,一度极为紧俏。”王勇军颇有感慨地说。

然而,公众对此感知甚少。王勇军认为,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流通机制带来的错觉:全血是稀缺资源,“有钱也难买”;而部分血浆制品在市场上可购买(尽管疫情防控期间同样短缺),导致其重要性和稀缺性被严重低估。

王勇军解释,其实科学合理地应用血液制品,本身就能有效减少对全血及成分血的需求,是对宝贵血液资源的节约与优化。

由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湖南省输血协会承办.jpg

2024年6月13日,“献血献浆 融合发展”2024世界献血者日暨湖南省首届献浆志愿者表彰大会在长沙召开。

献血献浆:生命救治的“双轨”亟需融合共振

“献血与献浆的本质都是利他主义,是文明社会的高尚行为。” 面对公众对两种捐献方式的认知割裂,湖南省人大代表、南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肖汉族建议,两者可以在发展路径上进行融合发展。

肖汉族解释,因为当前季节性、区域性、偏型性献血难题亟待破解,千人口血浆采集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大批血液制品仍需依赖进口,所以献血献浆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怎样融合?

“首先我觉得,献血与献浆同属挽救生命的公益行为,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是精神认同的归一,这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基础。”肖汉族说。

其中,献浆会有点交通或误工补贴,是因为血浆站不像血站有那么多采血点,一般距离较远,献浆成本会高一些。就像捐献血小板,需要比较高级的设备,所以采集点少,也有一些交通补偿。两者的区别是,捐献血小板会获得一张无偿献血证,捐献血浆没有证,不能享受无偿献血的待遇。

从保护捐献者的角度来说,目的是一致的。

肖汉族坦言,可能血站和血浆站的采集方法有一些区别,但有个一致目标,就是要保证捐献者不能受损害,同时提高采集的质量和安全,因此两者之间可以进行保护机制互鉴。

在捐献者招募方面,血浆站走的是市场化路线,招募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安排餐食、赠送纪念品等方式,让献浆者有着更好的捐献体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血站和血浆站可以共享招募策略,达到共赢局面。”肖汉族说。

王勇军认为,还可以对献血和献浆进行科研协同破题,系统研究不同捐献方式(全血/血浆/血小板)对长期健康的影响,用科学打消“伤元气”等谣言,解除公众的顾虑和担忧。

献血与献浆,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是生命长河的两条重要支流,它们并行不悖,共同滋养着生命的绿洲。

无论你是走上街头献血车挽袖献出那份殷红的热血,还是定期走进浆站献出淡黄的“生命之浆”,都是在为脆弱生命注入希望,都是在构筑守护健康的万里长城。

伸出你的手臂,选择适合你的方式,让生命的礼物持续流淌!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编辑:翁子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0/58/150419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