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红网新媒体集团,共同发起“重走英雄之城——青春步履寻访抗战记忆”全媒体报道活动。19名湖大学子于暑期踏上征程,深入长沙、常德、衡阳、邵阳(洞口)、怀化等五大抗战热土,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抗战记忆追寻。
本次活动以青春视角走进历史现场,打破传统宏大叙事框架,通过第一视角笔记、实景短视频与评论等多元形式,真实记录并传递年轻一代与历史对话的思考与情感共鸣,生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对英雄精神的深切理解、自觉传承与坚定回应。
湖南湘西,小城芷江。站在七里桥上,我们能感受到历史曾在此沸腾。
这座乡间寻常的石拱桥边,一座石碑上刻着“日军投降之地”。桥对面,就是被称为“中国凯旋门”的“芷江抗日受降纪念坊”。
八十年前,“一纸降书落芷江”。八十年后,我们循着历史记忆来到芷江,回到见证胜利、拥抱和平的历史现场。
七里桥。张丽君摄
受降坊下,激动的胜利时刻
芷江城东的七里桥,洁白的受降纪念坊静静矗立在苍翠的松柏间。这座四柱三门的牌坊式建筑始建于1946年2月,高11.52米,宽13.37米,厚1.4米,通体由砖砌,坊顶正中的“V”字造型直指苍穹,被称为“中国凯旋门”。
受降纪念坊。钱星羽摄
1945年8月21日,正是在这里,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一行,在中国军民和盟军代表的注视下走进受降会场。他们将代表日本大本营,向中国军队递交侵华日军兵力部署图,接受投降命令。
彼时的芷江,虽经战火洗礼,却因这场仪式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在自己的土地上接受外国侵略者的投降。
受降纪念坊正面领额“震古铄今”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坊上嵌刻的《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字字千钧,浓缩了14年浴血奋战的艰辛。为了这一天,无数中华儿女血洒疆场,四万万同胞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
受降纪念坊不远处,便是当年的受降会场旧址。双式结构的西式平房里,桌椅摆放如初:两张长桌相向摆着,上方为受降代表席,下方为投降代表席,会场另一端设有观礼席和记者席。墙上悬挂的中美英苏四国国旗,虽已褪色,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时会场庄严肃穆的气氛。
据史料记载,受降仪式结束时,七里桥上空奇迹般出现一道彩虹。“虹,中国的虹,中国的吉兆!”现场记者激动地呼喊,这虹仿佛预示着重生的希望。
“芷江作为‘全楚咽喉,滇黔门户’,曾经是日本侵略者朝思暮想占领的城市,最后却在这里向中国人民无条件投降,就是让日本侵略者真正体会到日落芷江的滋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看来,芷江受降是历史的必然,也体现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风雨桥畔,生长的和平日常
从受降纪念坊出发,沿舞水河向南行约七公里,可见一座风雨廊桥。这座全长246.7米,宽12.2米,共有7座桥亭的“三楚西南第一桥”,便是龙津风雨桥。抗战时期,这座龙津风雨桥曾是日军轰炸的重点目标,经历38次轰炸而不倒;如今,桥上往来的行人步履从容,桥下的河水静静流淌,波光间映射着和平年代的安宁图景。
龙津风雨桥外观。张丽君摄
清晨的龙津风雨桥,总是被市井的烟火气唤醒。卖菜的小贩推着三轮车走上桥面,新鲜的辣椒、翠绿的黄瓜在竹筐里格外诱人;晨练的老人坐在桥栏边,手握太极剑缓缓舒展身体,不时与路过的熟人点头问好;成群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过,嬉笑声惊起桥檐下栖息的燕子。桥上的茶摊前,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下象棋,楚河汉界间棋子起落,悠然对弈。
老人围坐下象棋。张丽君摄
78岁的杨大爷是桥边的老住户,每天都要到桥上坐一坐。“(我小时候)听老辈人说,当年(抗战时期)这桥可不是这样的。”他指着桥身的木质结构,语气里带着回忆,“日本飞机来的时候,大家都往桥洞下躲。”如今,这桥成了杨大爷的孙子每天上学的必经路。“你看他现在,放学了就在桥上和同学追着玩,哪知道当年这里有多危险。”
龙津风雨桥的重生,是芷江和平发展的缩影。
,芷江人民修复了这座古桥,既保留了侗乡风韵,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如今的风雨桥,既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也是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傍晚时分,龙津风雨桥的灯光次第亮起,把木廊染成温暖的橙黄色。桥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有纳凉的老人,有下班的工人,有跳广场舞的大妈。晚风拂过桥面,带来河水的湿润气息,也带来了远近民居、餐馆的饭菜香。这一刻,没有硝烟,只有平凡生活里的安稳与幸福。
夜晚的龙津风雨桥。张丽君摄
和平城里,延续的胜利意义
舞水河静静流淌,从受降纪念坊到龙津风雨桥,七公里的距离,串联起芷江八十年来的变迁。
胜利的意义,在于让历史不再重演。芷江人从未忘记过去,受降纪念坊前常年摆放着市民和游客自发献上的鲜花,受降纪念馆旁设立了国防教育研学基地。他们更懂得,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吴建宏告诉我们:“我们这一代人,是历史的接力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弘扬者,要敬畏历史,珍爱和平,讲好中国抗战的故事,讲好芷江的故事。”
国防教育研学基地。廖梓豪摄
凭借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根脉”,芷江于22年前开始举办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持续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和平理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也将迎来第六届的高光时刻。届时,中外政要、中外和平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抗战老兵、美国“飞虎队”老兵及家属、国际和平友好人士和国际友好城市代表将齐聚芷江。从“胜利坐标”到“和平之城”,芷江这座抗战名城成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精神家园。
当年的受降坊,为纪念来之不易的抗战胜利而建;今天的和平城,推动“和平文化”发展向深向远。胜利的代价,每个中国人都记得;而胜利的意义,就在今天的和平安宁中。作为青年一代,立于这片土地,更能体会:守护和平,便是对胜利最好的传承。
报道团队:钱星羽、张丽君、廖梓豪、贾睿琳
视频剪辑、设计:彭婧 张丽君
拍摄:张丽君
指导老师:曾小颖
素材来源: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集体
编辑:秦舷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