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群山沃野间,一场多年的双向奔赴正结出硕果。褪去机关气、裹满泥土香的驻村工作队,以“伴村人”之姿扎根沃土,破产业困局、塑文明乡风、引发展活水、注科技动能,更在相伴同行中唤醒乡村自主生长的内生力量。
当村民的盼头化为干事劲头,当干部的责任融入乡土情怀,这些村庄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的全面振兴中,正逐渐褪去“被帮扶”的印记,以主人之态拔节生长。6月24日起,红网推出《伴村成长——万千变化在田间》专题报道,以一村之路,映照中国万千乡村的共同轨迹,记录这场从“焕新”走向“自兴”的温暖历程——有人伴,崎岖变通途;有人守,瘠土生新芽;有人引,乡风自成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张必闻 吐鲁番报道
八月酷暑,“火洲”新疆吐鲁番的地表温度突破70℃极值。然而,鄯善县连木沁镇阿斯坦村,灼人的热浪中却透出一丝清凉。
自天山南麓奔涌而下的冰雪融水,汇成二塘河穿过阿斯坦村,世代滋养着这个被火焰山沟壑环抱的村庄。
火焰山沟壑环抱着阿斯坦村。
正午的烈日将二塘河水晒得温热,孩子们在水中追逐嬉戏,笑声阵阵;大人们则在河畔空地上铺开毯子,摆上瓜果与茶水,闲话家常。一幅安宁的夏日消暑图,在戈壁深处悠然展开。
“二塘河养育了几代人,可谁能想到,有朝一日,它还能让我们吃上‘旅游饭’?”阿斯坦村党支部书记亚森·亚库普望着眼前的光景感慨。
改变,始于两年前的那个初夏……
一条河的改造:一个项目,多重效益
2023年6月,湖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吐鲁番市鄯善县发改委副主任彭可刚到新疆1个月,便接到一项任务——负责阿斯坦村的村容村貌提升援疆项目。
初到阿斯坦村,眼前的景象让彭可心头一沉:村里土路坑洼,雪山融水漫过桥面,夜里找不到一盏路灯。除了葡萄种植,几乎看不到其他产业。
湖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吐鲁番市鄯善县发改委副主任彭可(左)与鄯善县维吾尔医医院副院长、阿斯坦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洪海交流。
“干旱地区最宝贵的就是水,阿斯坦村依河而生,村民却不知道如何利用它。”更让彭可揪心的是,二塘河不但没有给村庄带来“福利”,反而因汛期洪水、桥梁建设不科学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村民出行与村庄发展。
湖南人对“水”有着天然的敏感。望着奔涌不息的二塘河,彭可不禁陷入思考:这条河,能不能成为村庄改变的起点?
以水为脉,进行整体规划,既改善村庄面貌,更借水兴业,助力农旅融合——一个系统性振兴阿斯坦村的念头,在湖南援疆干部们的心中悄然萌生。
二塘河穿过阿斯坦村,成为村民的天然游泳池。
在多次实地勘测、入户调研和与村民座谈后,湖南援疆指挥部投入650万元资金,启动阿斯坦村的村容村貌提升项目。
当挖掘机的轰鸣声第一次回荡在火焰山谷中,这个僻静的村庄一下子“醒”了过来。
“毛主席家乡的人来帮我们修桥了!”村民眼中,湖南远道而来的援疆干部,就是党派来的亲人。
村民眼中,湖南的援疆干部是党派来的亲人。
各族村民自发来到工地,有人提来茶水,有人端上瓜果,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期盼与谢意。
仅仅半年时间,年年被淹的独木桥,变成了美观结实的“援疆桥”;湍急浑浊的二塘河,通过阶梯式拦水坝的调节,变成了天然泳池;尘土飞扬的垃圾场,变成了2000平方米的停车场与同样规模的美食广场……
不仅这些,村里还同步建起了3100平方米的露营基地、标准化旅游厕所,配备了洒水车、垃圾清运车和分类垃圾桶,为后续发展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多元旅游业态埋下了伏笔。
村民和游客们在二塘河戏水纳凉。
美好的村居环境,正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追求的不是单点改造,而是一个项目、多重效益。”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指挥长、吐鲁番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林青说。
在刘林青看来,村容村貌提升不只是修路架桥,更要“唤醒”阿斯坦村自带的绿色资源、清凉资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未来,湖南援疆指挥部还计划推进阿斯坦村邻近村落的连片开发,让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
一桥烟火:“援疆桥”旁,旅游饭正香
对于南方的孩子而言,河流是再寻常不过的童年记忆。然而在阿斯坦村,二塘河是孩子们唯一能与水亲近的场景。
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善,阿斯坦村不仅解决了停车、就餐等游客实际需求,更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避暑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援疆桥”取代了年年被雪山融水淹没的独木桥。
若要问村里最受欢迎的旅游打卡点是哪里,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推荐那座横跨二塘河的“援疆桥”。
这座中式桥梁护栏饰以精美的葡萄雕花,桥身正中是三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援疆桥”。它不仅是村民日常出入的重要通道,也是游客镜头中最具人气的风景。
10岁的迪丽努尔·吐尔逊江来自喀什,她站在援疆桥上兴奋地朝父母招手:“爸爸妈妈快过来,我们在这儿拍张全家福!”
她的母亲说:“我家有亲戚在鄯善县城,每年都来探亲。今年亲戚特意带我们来阿斯坦村玩水,这里凉快,孩子也开心。”
桥与河的蜕变,背后是湖南的河道治理智慧。
“我们修建了多级阶梯式拦水坝,它在旱季成了天然泳池,汛期又能防洪,还能自然净化水质——一举三得。”彭可说。
离桥不远,就是美食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太阳能路灯渐次亮起,映照出一排排极具中国风的特色餐车。朱红车身缀以金色圆钉,黛瓦顶棚下升腾起烤羊肉串、馕饼和手抓饭的香气,人声鼎沸,烟火气十足。
这些摊位全部由本地村民经营,既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
孩子们在美食广场吃烧烤。
村民尤丽吐孜阿依・苏来曼一边翻动烤串,一边笑着说:“自从美食广场建好了,我就来这卖烧烤,每天能赚200多元,今年预计能多挣1万多元。”
“同学们放假都喜欢来我们村玩。”17岁的高中生阿依努尔·阿力甫高兴地说,“我爸爸正打算开一家农家乐,让游客吃饭歇脚,还能体验葡萄采摘。”
2024年9月28日,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阿斯坦村美食广场举行,不仅为村庄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也让村民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鲜活。
二塘河成了孩子们的戏水乐园。
今年以来,阿斯坦村日均接待游客已突破1000人次,共带动138名村民实现旅游就业,村集体经济较上年同期增长20万元。
乡村休闲旅游,正逐渐成为阿斯坦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品三卖:葡萄藤结出“幸福叶”
二塘河的水,不仅让乡村文旅“活”了起来,更悄然浸润着村里的传统经济命脉——葡萄。
村民种植的无核白葡萄。
葡萄架下,一串串绿中透黄的无核白葡萄缀满藤梢,在斑驳阳光中晶莹剔透。
阿斯坦村所在的连木沁镇,素有“中国无核白葡萄之乡”的美誉。然而,受限于交通与销售渠道,多年来,村民们只能以出售晾晒的葡萄干为主要收入来源,利润微薄。
转机,在产业链的悄然延伸中到来。
“我们在当地政府和湖南援疆力量的共同帮扶下,助力阿斯坦村的葡萄从‘一品一卖’到‘一品三卖’:除了传统的葡萄干,更拓展出鲜食葡萄销售和葡萄叶加工两大新路径。”鄯善县维吾尔医医院副院长、阿斯坦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洪海介绍。
葡萄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欧洲、北非和西亚是很受欢迎的菜品。如今,镇上培育了龙头企业,集中收购村民手中的葡萄叶,经加工后远销海外。
就这样,一片片曾经被忽略的葡萄叶,变成了许多家庭增收的“幸福叶”。
鄯善县维吾尔医医院副院长、阿斯坦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洪海(左)与阿斯坦村党支部书记亚森·亚库普了解葡萄丰收情况。
产业升级不止于拓展品类,更深入至生产环节。
“我们建设专家人才队伍,推进葡萄架式改造、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和普及节水滴灌技术,阿斯坦村的葡萄种植正朝着规范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稳步迈进。”洪海说。
“葡萄架改造后,管理方便多了。”村民古丽哈亚提·吾斯曼欣喜地说,“现在还有技术员定期上门指导,我家葡萄不仅成熟更早、果粒更大,收购价也提高了。”
更明显的变化发生在销售端。
湖南的电商平台让阿斯坦村的葡萄走进千家万户。
在湖南援疆力量的推动下,电商企业兴盛优选进驻吐鲁番,电商平台成为新疆农产品“出疆入湘”的新通道。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销售新疆农特产品超过1.5亿元,带动2万余吨葡萄、哈密瓜等优质瓜果走进湖南千家万户。
2024年,阿斯坦村交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销售鲜食葡萄310.24吨、葡萄叶225.18吨,同比大幅增长77%;葡萄干销量也稳步提升至935.55吨。
望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洪海说:“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差距,更要珍视阿斯坦村的特色与优势,虚心学习湖南的先进理念与发展经验,让村庄更富有,群众更富足。”
阿斯坦村不仅是吐鲁番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一株根植于湘吐情怀中的葡萄藤,一股凝聚民心的团结力量,一种幸福可感可及的具象表达。
【记者手记】
一身黝黑是他们的“移动考勤”
援疆干部与驻村干部的扎根,是一场与村庄共生、与村民共情的漫长耕耘。
采访中我所见的每一位援疆干部和驻村干部,虽样貌各异,却无一例外地晒出了一身黝黑的皮肤。
走访村民、勘察田地、推进项目、协调资源,援疆干部和驻村干部在办公室外的工作时长远远超过在室内,这身“黝黑”就是他们深入一线的“移动考勤记录”。
比起修桥铺路,更难修建的是通往人心的路;比起引水造田,更难浇灌的是凝聚民心的花朵。
硬件建设可以提速,但人心的工程急不得、快不来。它需要休戚与共的认同,需要干部们融入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日常生活中去,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
湖南对吐鲁番的无私援助,是祖国大家庭温暖的流淌;驻村干部的坚守,是这片土地内生动力的勃发。
于是,我们看到,路越修越宽,心越贴越紧;产业越来越旺,民心越聚越齐。
阿斯坦村的变迁,宛若枝头熟透的葡萄,那一口清甜,不仅在果实中,更落在日复一日的盼头里。
执行策划:周逸峰 刘玉先
报道团队:王诗颖 刘玉先 王嫣 吴公然 汪衡 谭苏昕 秦楼 张必闻 朱丽萍 龚子杰 王杨 刘志雄 李兵 陈霸
设计团队:杨抒怀 邓琴 谭文平 佘履安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张必闻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