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国评论丨以科技为笔,绘就招投标公平新图景

来源:红网 作者:吕金艺 编辑:陈晓丹 2025-09-11 11:43:05
时刻新闻
—分享—

9d276ca81ce0438084104362c8682eb0.jpg

8月8日,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举办“机器管招投标”系统公众开放日。

□吕金艺

当招投标领域的“人情干扰”遇上“机器铁律”,当“暗箱操作”的可能撞上“全程上链”的透明,湖南省“机器管招投标”系统的落地,正在重塑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公平逻辑。这套系统用科技手段改变传统招投标模式,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湖南样本”。

“机器管招投标”的核心价值,在于确立了“机控”的刚性标准。过去,招投标过程中“打招呼”“递条子”的潜规则,让不少企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招标文件“量身定制”、专家评审“主观裁量”等问题,让公平性大打折扣。而湖南这套系统推行的“六不”原则,从不见面开标到无人干预评标,从数字留痕到链上存证,每一个环节都在切断人为干预的可能。当“机器”成为规则的唯一执行者,制度就从墙上落到地上,提供了切实的保障。用技术的“无情”守护市场的“有情”,让所有企业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凭实力竞争。

系统设计中“数、管、用”三分离的架构,也从顶层逻辑上杜绝了“技术操控”的风险。单一主体无法串联全流程、没有公司能够修改核心规则,这种“分权制衡”的思路,比单纯的技术升级更具突破性。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既可能成为公平的“助推器”,也可能沦为新的“寻租工具”。湖南的实践恰恰避开了这一陷阱,它没有将公平的希望寄托于某一家企业的“道德自觉”,而是通过架构设计,让技术本身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就像给“机器裁判”上了一道“双保险”,既防止人为篡改规则,也避免技术被单一力量垄断,真正实现“阳光交易”。

从法律与治理的视角看,“机器管招投标”构建了“不可干涉的数字化智能合约体系”。以往的招投标规则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弹性空间、争议处理时的证据缺失,常常让公平性打折扣。而湖南这套系统,用“随机组卷盲评”压缩主观裁量权,每一步操作都有迹可循、不可篡改,每一项决策都基于预设规则、不偏不倚。这种模式让招投标流程更规范,更让“公平”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验证、可追溯的具体行为。

当然,“机器管招投标”并非终点,而是公共资源交易治理现代化的新起点。当系统从“试运行”走向“常态化”,当“开放日”成为凝聚共识的平台,公平就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动态的过程。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规则的优化,这套系统还可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让“机器管”的覆盖面更广、精准度更高。更重要的是,它所倡导的“开门改革”理念,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见证、共同监督,正在打破信息壁垒,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

从“人管”到“机管”,背后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用科技为公平“上锁”,不仅破解了招投标领域的沉疴顽疾,更为数字时代的公共资源交易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当科技成为公平的“守护者”,数字赋能将转化为治理效率,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制度根基。

来源:红网

作者:吕金艺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3/55/152727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