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三湘四水,县域热土。这里奔涌着湖南经济最深沉、最活跃的力量。
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县域经济观察《我们奔县吧》。
“奔”,是奔赴,是奔流,更是奔向希望的生动实践。我们将以财经地理的视角,穿越山河、叩问沃土;我们走进机器的轰鸣、街市的烟火、稻浪起伏的田野。这既是一次对湖南县域“家底”的立体盘点,也是一场对区域动力的清醒探寻。
首程,直指洞庭之滨——岳阳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世锋 吴公然 汪衡 摄影 陈杰 岳阳、长沙报道
近期,英国知名地理作家亚历克斯•罗宾逊先生在岳阳采风,感叹“历史与自然在此完美融合,岳阳值得被世界看见”。
从地理的角度看,地图上的岳阳轮廓,像一只振翅翩跹的蝴蝶。而“心脏地带”正是岳阳县。
亚历克斯•罗宾逊的赞叹并非偶然——岳阳县独特的地理区位、丰饶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共同演绎了一曲时空交错的财经地理交响。
而岳阳县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是1983年才从岳阳市区几乎“裸”迁出的县,它的发展和成长更值得探究。
岳阳县,古称巴陵县,揽洞庭、衔长江,有着其他县(市)少有的江湖快意。屈原的行吟,李白的咏叹,范仲淹的忧乐……千年流转间,历代文人在这片土地上用诗篇编织出独特的文化经纬。
翻开《岳阳县志》,一段地质变迁的故事跃然纸上: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地壳运动,让岳阳县东部和北部隆起,西部和中部下沉,形成了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地貌。
这看似偶然的自然造化,却为今日的岳阳县产业版图埋下了伏笔。
如今的岳阳县东部山区成为“绿野仙踪”,文旅产业让青山绿水变身流量入口;中部沃土铺展“金色棋盘”,稻浪里翻涌着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底气;西部湖区崛起“产业森林”,湖南科伦等企业正在刷新“湖南制造”的高标。
“东文旅、中粮仓、西制造”的格局,是岳阳县发展的三大动力,驱动着全县以占全市9%的经济体量,跻身全省县域GDP20强。
西部长出“产业森林”
东经113.06°,北纬29.06°,岳阳县西部平湖区,这片由古云梦泽淤积形成的滨湖平原上,坐落着岳阳县县域经济的“聚宝盆”——这里既是县城行政中枢,更孕育了贡献全县七成以上自有财税收入的岳阳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岳阳县高新区)。
岳阳县高新区。
作为全县最大财源,岳阳县高新区的财气主要来源于“一主(医药健康)一特(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
尤其是作为“一主”的医药健康产业,在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科伦)这个“龙头”的带动下,一大批药企入园发展,形成了岳阳县化学药制剂产业集群。目前,该产业集群已被列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对象。
这“一园一企”,是观察岳阳县县域经济无法绕开的存在。
湖南科伦的前身,是一家国营制药厂,曾见证了岳阳县工业辉煌的过去。
1983年,岳阳县恢复建制,县城从岳阳市区搬出,迁往人口不到4000人、工业产值不足300万元的荣家湾镇,由于原有企业全部划归岳阳市,当时县直工业产业在全市6县(市)排名倒数第一。
面对“从米箩跳到糠箩”的质疑,岳阳县靠着20万元起步建县城,坚持工业强县,10年时间新建造纸厂、纱厂、制药厂等规模工业企业。
到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9.69亿元。
迈入21世纪,交通区位和工业基础上的优势,让岳阳县日渐受到外地资本的青睐,引来了不少投资。
其中,四川科伦实业集团看中了岳阳县的制药厂。双方于2001年3月“喜结连理”,由科伦实业出资,将制药厂改制成湖南科伦。
从此,老的国营制药厂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湖南科伦扬帆远航。
2003年,岳阳县高新区的前身——岳阳县生态工业园成立。第二年,湖南科伦成为首家入园企业,也是历任县委书记、县长上任调研的必选。
湖南科伦员工正在通过控制屏幕监控生产环节。
“领头雁”的成色很足。2024年,湖南科伦上缴税收占据园区三成份额,排名第一。
“园区的生长,以湖南科伦为起点,向东延伸,不断壮大,吸引医药健康、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企业在此扎根。”岳阳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年说。
2012年,园区升格为省级工业集中区,2015年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22年升格为副处级园区,政策能级的提升推动园区快速发展。
目前,园区医药健康产业链集聚的企业达55家,产业集群正经历从“地理集聚”向“创新集群”的空间转型,已经形成以湖南科伦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大输液生产基地和高端抗生素粉液双室研发生产中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中部沃土育“三子”
岗地,地势不如丘陵陡峭,却比平原多了几分起伏的韵律,就像大自然特意为农耕文明设计的温柔褶皱。
岳阳县中部大片岗地,长出了农业“三子”——鸽子、柚子、谷子。这“三子”和其他地方的比起来,要么“人无我有”,要么“人有我优”。
岳阳县优创王鸽深加工基地。
岳阳王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便是岳阳县“人无我有”的代表。
岳阳县是一块养鸽宝地,系华中地区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
中部乡镇杨林街镇的尚书村,有着2400多年的肉鸽养殖和食用历史,是“岳阳王鸽”产业发展的摇篮。近年来,王鸽产业加速对外辐射,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杨林街镇党委书记姜景阳说,尚书村70后村民方全民、王安村80后村民王建、溪源村90后村民易波先后创办全民鸽业、优创生态农业、诚萱鸽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现在全镇无村不养鸽。
“目前,全县从事肉鸽养殖的农户有1700多户,年出笼乳鸽4700万羽以上,养殖区域辐射10个乡镇91个行政村。”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为什么这么多人养鸽?因为里面藏着富民强县的密码。
县里的农技员们算过一笔账:夫妻二人勤快一点,养殖3000对种鸽,年收益能达到30万元以上——这就是该县首创的岳阳王鸽“233”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也是当地乡村振兴最朴实的注脚。
如果说鸽子是岳阳县农业的金色翅膀,那么柚子就是镶嵌在广大乡村的璀璨明珠。
柚子,名金盆柚,原产中国,后流入日本,2006年从日本引回后,成功在尚书村金盆庄种植,故此得名。目前,“岳阳金盆柚”已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这些拳头大小的金果子,虽然不适合鲜食,却在加工车间里完成了华丽转身——原本酸涩的小果在匠人手中化作柚子汁、蜂蜜柚子茶、柚子酒等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岳阳县是国内金盆柚种植时间最早、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2024年,全县金盆柚种植面积达3万亩,每亩产值突破1万元,计划到2026年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岳阳县粮食收割场景。
最后“一子”——谷子,是“人有我优”的代表。14次获评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的背后,是岳阳县对良种、良机、良法的纯熟应用。
与杨林街镇接壤的筻口镇,是全县产粮“状元”。
这里的种粮大户们早已摸透了土地的脾性,特别让人称道的是“211”模式:夫妻二人,百亩良田,10万元收益——这简简单单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与土地对话的晨昏。
2024年,岳阳县粮食产量达51.55万吨,在全市占比超过16.99%。
每当暮色渐浓时,岳阳县高新区的厂房依然灯火通明。
米粒在流水线上跳跃,鸽肉制品在真空包装机里列队,金盆柚正在萃取罐中酝酿新的风味,岳阳县农业“三子”正沿着产业链的阶梯,一步步走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东部山水让时光慢下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在岳阳县东部留下了好山、好水、好村庄。
这个区域俗称“三田一洞”,即毛田镇、公田镇、月田镇、张谷英镇(原渭洞乡)。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却藏着令人惊叹的山水人文画卷——大云山的云海,铁山水库的波光,张谷英村的青砖黛瓦,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诗意篇章。
晨雾未散时登临大云山,游客仿佛踏入丹青画卷。
这座被道家奉为洞天福地的山脉,层峦叠翠,险峻雄奇,山岚在青翠的枝桠间织就轻纱。山涧清泉叮咚作响,是滋养大地时的低语。
但山水既有润泽万物的柔情,也暗藏桀骜不驯的脾性。
铁山水库。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洪水在大云山脚下肆虐时,数十万巴陵儿女用数十载光阴,将桀骜的山水驯服成温柔的湖泊——铁山水库。
岳阳县委党校教研科科长、哲学副教授周艳解释道:“铁山水库最初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灌溉、防洪和发电,后来主要承担‘百万农田大灌溉和百万市民大水缸’的重任,这一功能转换不仅彰显了铁山水库在保障区域农业生产与城乡居民用水安全中愈发关键的作用,更体现了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适应民生需求、持续焕发新活力的重要价值。”
登高望远,只见白鹭掠过6.2万亩碧波,100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如同散落的翡翠,让人恍然明白铁山水库为何被冠以“千岛之湖”“铁山银河”的美誉。
从防洪灌溉到润泽民生,再到生态旅游,这座人工湖的嬗变恰似一面明镜,映照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沿湖中公路向南25公里,时光忽然慢了下来。
张谷英村的古建筑群。
张谷英村的古建筑群在斜阳中泛着温润的光泽,1700余间明清屋宇以“丰”字型次第铺展,天井里的青苔记录着600个春秋的阴晴圆缺。
穿行在“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的檐廊间,雕花窗棂漏下的光影里,似乎还能听见当年工匠凿石的声音。
当今年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的东风吹皱洞庭春水,大云山的云海、铁山水库的星岛、张谷英村的古韵,再次闪耀在世人面前。
今年“五一”期间,岳阳县累计接待游客达1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62亿元,与2024年同比分别增长51.6%和35%。仅张谷英村,日均游客量便突破了1.1万人次。
县文旅广电局负责人说,将抢抓湖南旅发大会外溢效应,持续打响“天下洞庭·淳美巴陵”文旅品牌。
富民兴县的巴陵密码
回头来看,岳阳县虽然没有明显的资源禀赋优势,县域经济却发展得有声有色。
2024年,岳阳县GDP462.36亿元,居全省第18位,经济发展水平位列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
42年前,岳阳县城南迁23公里,从岳阳市区搬到荣家湾镇——一个“光灰尘,夜不明,没水喝,尽单身”的小镇。
“当时县城搬家,产业、企业都没带,还把繁华市区划给了岳阳市,仅仅带着20万元的启动资金来到荣家湾,堪称‘白手起家’建县,整个县域经济几乎是从头开始。”县博物馆馆长杨坚回忆道,他作为随迁家属来到荣家湾工作生活已40年。
许多老干部回忆,那时一到刮风下雨,镇上满街泥水,为避免溅到裤腿上,无论干部、农民,都是一副卷袖、挽腿的“农大哥”相。夜幕降临后,县城没有霓虹灯,没有喧闹的人群和谈笑声,停电习以为常……
除了建县城,岳阳县还面临辖区中洲乡的抗洪救灾、铁山水库建设等挑战,每样都很棘手。当时有句顺口溜——“岳阳县人民头上三根绳,围中洲、修铁山、建县城”。但干部群众并没有被吓倒,而是迎难而上、艰苦创业。
“在县城建设中,没有汽车,就用骡子板车送物资进城;没有大商场,就一夜搭起鸡笼屋做生意。有时县里公务员工资发不出,机关干部就自己养猪种菜,补贴家用。”“那时我们并没有觉得在面子上过不去,大家想的是要创造一个由鸡笼屋到高楼大厦、由泥巴街到现代化的新城市。”老干部们的肺腑之言,瞬间将人带回那个干劲冲天、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
岳阳县县城。
如今,县城早已实现了当年的梦想。
今年,岳阳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个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品牌,将对招商引资、吸引人才产生不可估量的磁场效应,成为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
“40多年的发展,见证了巴陵儿女的忧乐精神。”岳阳县委书记肖湘晖说,“岳阳县人民既有山区人的坚忍不拔,又有湖区人的开放包容,靠着这种品质的加持,全县上下接续奋斗,才成就了如今的岳阳县。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上,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岳阳县的逆袭故事,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理事、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杨大庆认为,县域的发展先要认清自身优势,明确有哪些牌可以打,“打牌”还要有章法,好牌不能打烂,不管是建设产业园区,还是发展特色化、差异化产业,要选择自己最有优势的领域切入,提前做好规划。
“更重要的是不能平均用力,要选准主攻方向,持之以恒,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杨大庆补充道。
岳阳县的故事,恰如洞庭湖的潮汐——既有自然造化的馈赠,更有自强不息的气魄。它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密码,从来不在资源禀赋的厚薄,而在于如何将地理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每一寸土地都找到自己的诗与远方。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周逸峰 李俊杰 汤红辉 刘玉先
统筹:郑江晖
设计:邓琴 谭文平 杨抒怀
素材支持:赵曼
来源:红网
作者:肖世锋 吴公然 汪衡 陈杰 周颖 杨抒怀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