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张必闻 龚子杰 北京报道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观礼台上,一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举起手机,他没有像周围人一样拍照留念,而是将屏幕中的一张黑白老照片,对准了正迎面走来的受阅部队。
这名中年人,就是左权将军的外孙、八路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分会会长沙峰。手机里珍藏的那张照片,正是他的姥爷左权一家三口的合影。
左权将军的外孙、八路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分会会长沙峰
那一刻,从太行山到天安门,历史与当下,在一方手机屏中悄然交汇。
一面战旗传承精神血脉
伴随着慷慨激昂的《钢铁洪流进行曲》,擎旗手乘坐猛士突击车,护卫着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引领装备方队率先驶过天安门,彰显着人民军队慑战胜战的底气。
在猎猎招展的战旗之间,沙峰的目光急切地搜寻着。直到看到那面写着“左权独立营”的旗帜,沙峰心中一颤,不由得攥紧了握着手机的双手。
战旗方队(新华社供图)
“姥爷当年为八路军的军工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看到我们的军队从当年的土枪土炮发展到今天的新型作战武器,他应该会非常欣慰。”沙峰激动地说。
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不仅指挥作战屡建奇功,还亲手奠基了八路军的兵工事业,被誉为“八路军兵工之父”。
左权将军牺牲后,八路军总部将辽县(今左权县)子弟兵团命名为“左权独立营”,以此激励部队继续奋勇前进。
“这面战旗,象征着我们这支部队对英烈精神的接续传承。从抗战到和平年代,英雄的名字在,英烈的精神也在。”沙峰感慨道。
一声“妈妈”见证军民情深
左权将军的故事广为人知,而他母亲的故事却鲜有人知晓。得知记者来自湖南,沙峰主动讲起了太姥姥——左张氏的一段往事。
沙峰手机中保存着左权将军一家三口的合照。
1949年8月,湖南醴陵县黄茅村来了一支解放军部队,四处寻找左权将军的家人。
当时,左张氏已卧病在床多年,心里始终惦念着参军未归的小儿子。听到动静,她颤巍巍推开门,只见房前屋后站满了士兵。
“那时太姥姥还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已经牺牲七年了。这些年来,党中央一直关怀着她,常寄来抚恤金保障生活。”沙峰说。
左张氏望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忍不住问:“我的满崽(左权小名)呢?怎么没看到他?”
战士们齐刷刷敬礼,回答道:“妈妈,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沙峰声音低沉了下来:“这支部队原本要南下作战解放全中国的,是朱德总司令特意下令让他们绕道醴陵,专程来看望太姥姥,并告知她儿子牺牲的消息。”
胜利曙光就在眼前,母亲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满崽”。
一封祭文诠释家国大义
最让沙峰敬佩的,是太姥姥之后的反应。这位没读过书的农村老人,却深明大义,她请人代笔,为儿子写下一段感人至深的祭文:
“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沙峰解释说:“太姥姥想通过这段祭文告诉姥爷,你的事业完成了,可以安息了。作为母亲,我也理解你的选择。”
今年8月,沙峰受邀来到湖南,为孩子们讲授“开学第一课”。
聆听了左权将军的英勇事迹后,孩子们的一句“沙峰伯伯,您想念左权将军吗?”令人泪目。
沙峰回应说:“有时想起他,多想他同我说说话,哪怕留下只言片语,可他什么都没留下,只是留下了中国的明天。”
谈及家乡变化,沙峰也感触颇深:“小时候从株洲到村里路不好走,要将近两小时。这次回去,只花了一个小时。”更让他欣慰的是,醴陵县有了左权镇、将军村,2022年左家老屋也在原址上建好了,展示了英烈事迹,教育后人。
“家乡人民用这种方式纪念姥爷,传承八路军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沙峰说。
如今,沙峰已从母亲手中接过红色宣讲的使命,将抗战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
“我希望让孩子们了解左权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怎样理解抗战精神,怎样从英雄身上汲取力量——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根与魂。”沙峰说。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张必闻 龚子杰
编辑:秦舷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