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访陈先枢:长沙自古就是消费城市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张必闻 编辑:廖轩仪 2025-05-26 10:59:16
时刻新闻
—分享—

未标题-2.jpg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长沙文史专家。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张必闻 长沙报道

“长沙自古就是消费城市。”近日,听到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想了解长沙的消费基因由来,著名文史专家陈先枢脱口而出,说:“长沙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历史商贸名城。”

陈先枢是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长沙历史文化已有40多年。多年前,他曾主持编著了《长沙经贸史记》《长沙商贸史纲》等书,对长沙的古代经济活动史料进行了系统性梳理。

曾任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的湖南工商大学资深教授柳思维说,陈先枢、黄启昌等人为填补长沙经济史研究空白作出了开创性工作。

近几个月来,关于长沙的新消费发展,媒体讨论得沸沸扬扬,却鲜有人考究背后的历史成因。对此,陈先枢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沙的消费基因进行了溯源。

长沙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为长沙商贸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先枢说:“古代长沙既少战乱,又少有自然灾害,加上气候适宜,物产丰饶,当地人吃得饱穿得暖,消费时没有后顾之忧。”明崇祯《长沙府志》记载,长沙“人多高年,士无奔竞,饮食还给,不忧冻馁。亦无万金之家”。

陈先枢介绍,长沙地区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上交通的发达,直接促进了商业的产生。商周时代长沙地区就有了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并开始使用货币。宁乡市黄材镇出土的商代“资斧”(青铜斧)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金属货币之一。楚国经济已是“早熟的商品经济”,楚晋之间、楚越之间的商业往来已成为当时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

唐代“茶马互市”盛极一时,长沙窑的瓷器名冠天下,曾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中东、北非及欧洲等地。五代马楚政权通商中原,不收商税,更促进了长沙地区商贸的繁荣。

宋代,随着纸币的诞生、坊市制度的崩溃、夜市的解禁,城市商业得到空前发展。1077年,潭州(长沙古称)在州城及各县商税为9.2万贯,仅次于杭州、开封、楚州,在全国居第4位。一般来说,商税额越高的地区商业经济越是发达,二者成正比。北宋诗人张祁在《渡湘江》中写道:“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

明清时期,湖南地区在粮食商品化的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增长,提供了手工业所需的大量生产原料,为手工业从依附于家庭农业的附属地位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创造了条件,从而使长沙地区手工业生产向商品经济的方向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代长沙府耗巨资“开河通商”,南湖港停泊商船上百艘,楚地出现了“日夜商贩而北”的景象。清咸丰八年,长沙牙行发展到100家,湘绣、纸伞、夏布、花炮曾成为大宗商品流向全国乃至国外。

“由于长沙消费城市特点和商品中转集散中心地位的加强,经商者川流不息,谋生人云集城区,带来了长沙服务业的繁荣与兴旺。”陈先枢总结。

到1935年,长沙商业、饮食服务业已发展到312个自然行业、14654户,全市共建立各种同业公会76个,长沙已成为当时我国重要的消费城市之一。

不同时期,长沙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氛围,也在不断变化。陈先枢说:“历史上,随着大量文人被贬到长沙,带来了及时行乐的风气,更带动了本地餐饮和手工业的发展。”

到1904年长沙开埠,“华洋商民络绎而至,犹有许多少年子弟,喜着青色短装”。一贯的“长袍马褂”开始发生动摇。到清末,长沙共有成衣店49家,缝纫工人822人。

也是在这一时期,喝茶、看戏成为长沙人的消费潮流。如今在太平街,百年前老字号洞庭春茶馆、宜春园古戏台原址犹存。

回顾长沙千年发展历程,不同的时期总有不同的消费潮流。陈先枢更是将其视为近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推论至当代,长沙新消费的发展活力,也离不开千年历史的积淀。

对如今的长沙新消费品牌,陈先枢认为以下经营理念值得注意:要关注怀旧与前卫的统一,学点消费心理学,诚信第一,薄利多销;要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发掘长沙历史文化,关注长沙人性格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特点。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张必闻

编辑:廖轩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9/60/149891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