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必闻 深圳报道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沉浸式互动……这些正在逐步融入日常生活的前沿科技,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集中亮相,描绘出一幅日渐清晰的“未来图景”。
机器人不再遥远,科技“看”见你
在展厅一隅,一位身着红金机甲、外观逼真的女性仿生机器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她不仅面部表情丰富,还能通过语音系统与观众进行简单对话。工作人员介绍,她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的助手,我们的伙伴。
这款机器人集语音识别、AI大模型等多项技术于一体,体现出人工智能在拟人化、情感交互方面的最新成果。她的登场,让人们对机器人应用从工业制造向服务、教育、家庭陪伴领域延展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从虚拟到现实:沉浸式体验“触手可及”
在另一侧的体验区域,观众们戴上VR设备,进入一个以虚拟图像构建的立体空间。他们在数字场景中移动、探索、互动,现场既热闹,又充满新奇感。
这类AR/VR技术的融合体验,正逐渐渗透到文旅、教育、展会等领域。在本届文博会上,不少展区通过虚拟角色、全息投影、互动墙面等形式,营造出沉浸式的观展氛围,使科技加文化展现出更强的包容力和延展性。
人机对弈,AI助力素质教育
在人工智能教育展区,一组小学生正在与AI围棋机器人进行对弈。孩子们在棋盘前沉着冷静,与机器人展开策略较量。这一幕展示出人工智能在启发青少年逻辑思维和培养专注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围棋作为传统智力游戏,在AI技术的辅助下获得新的教育应用场景,也让教育资源更加普惠化、个性化,推动教育科技融合创新发展。
科技赋能文化,传播方式焕新颜
在上海场馆内,孩子们正被五光十色的投影包围,墙面上跳跃着“点赞”“美食”“文化”等动态图形。在这个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沉浸空间里,孩子们可以在趣味中感受文化内容的传播。
本届文博会通过XR、数字影像、感应交互等技术手段,让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立体和生动,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传播活力。
未来生活场景的“预演间”
本届文博会不仅展示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更呈现出了科技如何深度融入生活的“软应用”。从儿童的探索兴趣,到青年群体的技术沉浸,再到成人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联想,展馆里展示的是一个科技触手可及的明天。
机器人、AI教育、虚拟互动、智慧文化……这一次的展会,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技术的进步,更看到了它如何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这些改变已非遥远设想,而是正在悄然发生。
来源:红网
作者:张必闻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