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长沙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立法建议采纳证书颁发仪式。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通讯员 陈裔 向云 长沙报道
姜芳从台上领到荣誉证书下来后,直呼两个“没想到”——没想到用宁乡“土话”提的建议会被国家立法采纳;没想到提建议的人还会被表彰。
4月30日,长沙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立法建议采纳证书颁发仪式,向包括宁乡市黄材镇崔坪村干部姜芳在内的多名个人和多家单位颁发证书,表彰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修改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代表法》是规范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基本法律,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修改通过。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长沙市人大常委会上报133条修改意见,最终有24条被采纳。其中,有6条是黄材镇贡献的,占到了总数的四分之一。
沩山乡征集立法意见场景。
“难道是我们写的建议字数多些,就采纳了?”今年3月,金华接到市人大的电话,得知本次立法采纳了黄材镇6条建议后,一度怀疑自己的耳朵,感觉像中了大奖。
金华说:“我们提交的建议,都是百姓唠嗑式的大白话,里面也没啥理论高度和深度,当时真没想到会被采纳。”
去年6月,金华从县直部门调任黄材镇任职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法联系点的运营。这是一个新鲜事物,宁乡境内没有可供学习借鉴的对象,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摸索。
有人认为乡镇人大岗位是安排干部退居二线的“闲差”,但金华的履职体会却是,一点都不闲,反而压力很大,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本地没有可供学习的样板,就去外市、外省学,黄材镇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在全国首创构建三省(区)六县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区域协同机制,共同承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征询意见工作,为桂湘黔三省(区)六县人民群众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绿色通道”。
三江的区域协同机制,给了黄材镇灵感。
2024年8月,在上级人大指导下,黄材镇联合沩山乡、沙田乡、龙田镇、横市镇和巷子口镇签署“1+5”区域协同协议,构建覆盖6个乡镇、94个村(社区)的立法信息网络,解决了单个乡镇收集立法意见存在覆盖面较窄、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新机制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成效,立法意见征集量从单个乡镇年均30余条,迅速跃升至区域协同后的近200条,建议采纳率提升4倍。
“‘可以’为代表制发代表证修改为‘应当’为代表制发代表证”“希望能明确乡镇组织代表学习的职责,乡镇也可以组织代表定期学习”“代表在人大会召开之前,应当深入基层,集中调研,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在《代表法》立法意见征集中,一条条建议从黄材镇出发,通过长沙市人大常委会中转,飞向最高立法殿堂——全国人大常委会。
黄材镇制作的人大代表证。
《代表法》施行后,黄材镇第一时间按法律要求,为镇上人大代表制作了人大代表证,让代表们在闭会期间可以亮证履职,使代表履职变得更加名正言顺。
“此次市人大颁发证书,帮了我们大忙,将极大激发立法信息员的积极性,助力我们探索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黄材模式’。”金华说。
据悉,黄材镇已经制定了今年的工作计划,确保至少上报一条有质量的立法建议,至少举办一场有影响的普法宣传,至少提炼一条有特色的法治经验,至少提交一个有分量的调研报告。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陈裔 向云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