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里有毫厘之间的极致追求,也有扎根大地的不断求索。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绝活》系列报道,带您走近匠人指尖的温度,感受青年眼中的光芒。敬请关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陈啸鼎 通讯员 陈鑫 秦洋 长沙报道
“咔——”电锯声穿透长沙初夏的暑气,湖南建投建工集团直属三公司机场职工生活服务中心项目工地上,肖正中正熟练地对木料进行切割、开槽、拼接、打磨,每个动作行云流水,尽显功底。
熟悉木工师傅肖正中的人,都会夸赞他那“双眼如尺”的绝活。
仅凭目测,他可将模板加工尺寸控制在5毫米以内,梁板模平整度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
抱着一饱眼福的初衷,记者走进湖南建投建工集团直属三公司机场职工生活服务中心项目工地。
肖正中在木料台上切割模板。
从学徒到“大师傅”
“最开始,学木工只是我养家糊口的手艺。”肖正中回忆道,“但干着干着,就觉得这手里的活儿有了分量——每一块模板、每一根支撑架,都关系着房子的结实程度。”
22年前,他从娄底老家背井离乡来到工地。
“那时小工一天工资 25 块,大师傅能拿 50-60 块。”肖正中回忆起年轻时的打拼,“为了学手艺,我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工地,看师傅们怎么下料、拼接。”
2006年,他凭借精准的眼力和扎实的手艺升为“大师傅”,日薪达到60元。
2009年,肖正中迎来从业生涯首次重大挑战。当时他参与娄底某房建工程,12月初接到紧急任务:1万平方米的模板施工需在1个月内完工,而常规工期需要4个月。
更棘手的是,施工期间突遇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导致施工难度骤然上升。
为了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施工任务,肖正中和工友迅速调整方案:白天在室内预制关键构件,夜间架起探照灯,24小时轮班作业。
最终,他们团队成功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经此一役,肖正中的名字也迅速在业内传开,找他参与施工的项目越来越多。
肖正中在工地上进行模板支撑架搭设。
兄弟匠心接力
2012年秋,42岁的肖左中背着褪色帆布工具包,站到了哥哥的工棚前。两张木板拼成的床,成了这对兄弟传承匠心的起点。
面对现代化施工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让这个之前单纯卖力气的汉子犯了难。
为了让弟弟迅速成长,肖正中每天都会手把手教他:怎样看工地图纸、怎样通过判断下锯角度。肖左中白天跟着打下手,晚上睡觉前便在脑海中反复回忆当天的工作。
为了能够锻炼弟弟的手艺,施工期间,肖正中让弟弟独立负责内支模。面对两米高的模板,肖左中攥紧卷尺的手直冒汗,却想起哥哥常说的:"木工最重要的是眼准手稳"。他定了定心神,闭眼在脑海中复现图纸,根据平日里哥哥的教导逐步操作,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从那以后,肖正中逐渐让弟弟主导工艺,自己只在关键节点把关:“他学得快,也肯钻,现在有些活儿比我做得还精细。”
2025年,兄弟俩再度携手,参与湖南建投建工集团直属三公司机场职工生活服务中心项目。这座占地超10万平方米的“职工大院”,机场将其作为构建“民生服务矩阵”的关键一环,而对肖正中、肖左中两兄弟来说,这也是他们雕琢城市肌理、浇筑民生温度的新战场。
肖正中(左)、肖左中(右)二人合照。
日头正盛,电锯声裹着热浪在工地上空盘旋,肖正中、肖左中用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继续进行木料的切割与拼接。
在这片蓬勃发展的热土上,无数像肖氏兄弟这样的建筑工人,用双手托举起城市的天际线。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陈啸鼎 陈鑫 秦洋
编辑:丁斯斯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