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勇军正在操作无人机。

飞向山林的无人机。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8日讯(记者 张必闻 杨怡晴)10月下旬,在怀化洪江市龙船塘瑶族乡翁朗溪村,43岁的村民蓝勇军操作一架农用无人机,将一根刚刚砍下的楠竹吊起运到山下。

3个月前,蓝勇军从抖音上了看到无人机运输,产生了兴趣。购买后一直从手机上学习怎样更好地驾驶无人机飞行。

刚开始,蓝勇军对操作无人机并不熟悉,一步一步学习操作。
2个多月前,蓝勇军和堂弟先后购入了农用无人机。原价近5万的农用无人机,在享受各种补贴后,蓝勇军仅花费了3万多。购机提供免费培训,蓝勇军学习三四天后就能上手了,他高兴地说道:“现在还不到两个月,我已经回本了。”
翁朗溪村平均海拔800余米,是一座建于群山之中的瑶族村寨,村中山林面积1万5千多亩,其中有7000余亩是竹林,卖竹是村民们的一大收入来源。

群山密布的翁朗溪村。
几个月前,蓝勇军在网上刷到了有人用农用无人机吊竹子的视频,想到了村中也有这个需求,于是咬牙买下了一台无人机。事实证明,蓝勇军抢占了“先机”——天气好时,扣去人工费、成本费,他一天能有上千的收入。
2017年,农业农村部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试点,并逐渐实现全面覆盖。截至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达到25.1万架,作业面积更是高达26.7亿亩次,同比增长近25%。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农业无人飞机应用面积最大的国家。飞跃在山林、麦田、棉田、果园间的无人机,成为了“致富机”,为像蓝勇军这样的农民带来了新的生活。


“叼”竹下山。
来源:红网
作者:张必闻 杨怡晴
编辑:何佳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