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风俗之变,关乎家国。近年来,湖南各地以村民自治为基石,着力破除陈规陋习,引导群众卸下“面子”重负,让人情回归本真,以此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11月26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新风深观察》系列报道,记录这场深刻变革中的新举措,看陈规如何褪色,新风如何植根,于无声处听一曲文明生长的湖湘新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长沙报道

“负担”。(图源:新华社)
“为了孩子结婚,花光积蓄还借了债,日子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湘西农民的一声感慨,曾是湖南不少农村家庭的真实写照。
作为传统礼仪之乡,湖南婚嫁文化中“纳征”的古礼,本是表达心意的“爱情承诺”,但在城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份“礼”渐渐变了味。三十年间,湖南农村彩礼从1996年的几千元,一路涨到如今常见的10万到30万元,高的甚至突破40万元。
这份沉重的“甜蜜负担”,不仅掏空农村家庭积蓄、诱发返贫风险,更扭曲婚恋观、激化家庭矛盾,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近年来,为响应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农社发〔2022〕5号)部署,湖南以“破立并举”之势推进专项治理,从政策落地到基层创新,逐步剥除了高价彩礼的“枷锁”,让婚俗回归“礼”的本质,为乡村振兴注入一缕清新之风。
彩礼“异化”:从传统礼节到“拦路虎”
在《仪礼》中,“昏有六礼”中的“纳征”是华夏婚嫁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对婚姻的尊重与承诺。但在利益交换观念渗透、性别结构失衡、物价房价上涨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农村彩礼逐渐偏离初衷,演变为压在底层百姓身上的“大山”。
婚姻,某些时刻被异化为一场冰冷的“经济交易”。
高额彩礼下,不少家庭被迫做出取舍。部分农村家庭为凑彩礼放弃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婚后小两口因还债陷入“贫困循环”,调查显示,湖南农村约三成的婚姻纠纷,起因都是彩礼问题。喜事,因此蒙上阴影。
彩礼的“异化”不仅拖累家庭发展,更阻碍乡村振兴的进程。一些村庄兴起攀比之风:一家抬高价,左邻右舍跟着涨。文明乡风,在这样的循环中“原地打转”。
整治高价彩礼,成为湖南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巩固脱贫成果的迫切任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也关系到乡村发展的未来。
![]()
2022年,湖南印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
高价彩礼如何破?
面对高价彩礼这一顽疾,湖南不搞“一刀切”,而是打出“政策引领、基层创新、村民自治、司法保障”的组合拳,让移风易俗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2022年,湖南印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今明两年全覆盖、2023年底见成效”的目标,确立“党的领导、依法依规、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实事求是”五大原则。
《方案》将治理重点聚焦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四类陋习,要求以县为单位摸排情况、制定方案,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在行政村“全覆盖”。
在政策落地中,湖南注重“因地制宜”。澧县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婚俗改革实验区,搭建了规范便捷、优质高效的婚姻登记服务平台。推出“婚前全过程辅导”服务,新人通过学习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树立理性婚恋观。如今,全县291个村(社区)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将婚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
湖南各地跳出“一味禁止”的旧思路,用创新方式重新定义“彩礼”,让“礼”的内涵保留,“价”的压力减轻。
永州市新田县则发出《婚嫁“不送彩礼送社保”》倡议书,建议男青年以每年为岳父母缴纳养老保险金替代彩礼,既可缓解男方家庭经济压力,保障婚姻,又可确保女方父母退休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实现老有所依,比彩礼更安心、更有保障。“不要彩礼要幸福”的理念在这里深入人心。
事实上,早在2022年,新田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曾制定了《新田县整治农村陈规陋习推进乡风文明实施方案》,要求着力治理农村高价彩礼、随礼攀比、酒席宴请频繁等问题,鼓励党员干部试行“零彩礼”嫁娶,农村彩礼总数严格控制在2万元以内,并禁止公开场合彩礼金上桌等。
益阳市大通湖区激活161名“都管先生”(婚丧事宜主持人)的力量,让他们化身移风易俗“宣传员”,引导彩礼从往年12万-18万元降至6万元以内,且以“创业资金”返还新人。“零彩礼、低彩礼”等渐成新风尚。
这些创新不仅降低了彩礼金额,更重塑了婚嫁文化。
![]()
湖南高院官方账号直播宁乡市人民法院“彩礼返还”集中执行行动,视频截图。
2024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施行,湖南法院迅速响应,以“司法公开+普法宣传”的方式,为高价彩礼整治提供法治保障。
同年5月8日,湖南高院官方账号直播宁乡市人民法院“彩礼返还”集中执行行动,吸引274万网友在线围观。上海男子与长沙女子仅见面三次结婚,男方支付30余万元彩礼后,女方未共同生活且隐瞒育有子女事实,法院判决女方返还彩礼却遭拖延,最终执行人员依法将其带走。直播中,法官同步解读法律规定,网友评论“比《守护解放西》还受教育”。这种“以案释法”的方式,既维护当事人权益,也为群众划出“彩礼红线”。
从“天价”到“真情”
经过多年专项治理,湖南高价彩礼整治成效显著,不仅让农村家庭“卸下重担”,更以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实现了“经济减负”与“精神提质”的双重突破。

2024年11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对新人在沱江边举行集体婚礼。(来源:凤凰新闻网)
凤凰县探索“婚旅融合”,开辟治理新路。作为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凤凰县把传统“三书六礼”与旅游结合,推出“天下凤凰·凤求凰”婚旅线路。2024年11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对新人在沱江边举行集体婚礼,既省去高昂彩礼和酒席开支,也带动了民宿、餐饮和非遗产品销售。
一场集体婚礼让新人们在体验传统婚俗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情的真谛与婚姻的责任。县民政局局长吴杰梅介绍,“低彩礼+婚旅”已成为凤凰品牌,每年吸引数百对新人,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湘西州的“彩礼改革”让新风深入人心。吉首市红坪村龙金星嫁女儿不收彩礼,成了十里八乡的美谈;龙山县洗车河镇村民彭大勇结婚时,彩礼只收5.8万元,省下的钱捐给村小建图书室;保靖县“90后”女青年小龙说,“彩礼多少不重要,对方人品好、肯奋斗才重要。”如今,湘西州“零彩礼”“低彩礼”案例每月都在增加,“幸福不是用彩礼衡量的”成了年轻人的共识。
而高价彩礼的“退潮”,也带动了农村婚恋观的理性回归,更延伸至整个乡风文明建设,湖南农村家庭有了更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或产业发展。例如,衡阳茶山坳镇通过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净化了社会风气,还成功创建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镇”,其下辖的金甲村也获评“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文明乡风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推动发展的“软实力”。
“移风易俗要让群众说了算,才能长久见效。”湖南深谙“自治为基”的道理,通过强化村规民约、激活群众组织,让抵制高价彩礼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湖南高价彩礼治理已见成效,但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目前,湖南已将专项治理成效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推动“有效做法”制度化:澧县把“婚前辅导”纳入婚姻登记常规流程,新田县将“社保替代彩礼”模式向全市推广,宁乡法院设立“涉彩礼纠纷快速审理通道”。
未来,湖南还将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屋场恳谈会、“文艺+宣讲”等形式,让文明婚俗“唱出来、演出来”;让移风易俗既有“约束力”又有“保障力”。
从“天价彩礼”到“文明婚俗”,湖南的移风易俗改革不是“革除传统”,而是“唤醒文明”。当彩礼回归“礼”的本质,当婚姻回归爱情的初心,乡村振兴便有了“精神内核”,群众便能在文明新风中,收获更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