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高桥镇整镇推进污水处理,农户家的生活污水经过格栅池、厌氧池、氧化池、提升池等层层过滤处理后,最后由景观池排出。污水、黑水就如洗了个澡,变身清澈干净达到直排标准的一级A水。高桥镇供图
红网时刻11月13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李文婧)污水、黑水“洗了个澡”变身清澈一级A水;昔日烂泥塘成了绿色生态农庄;垃圾分类深入人心,“要我分”变成了“我要分”……11月12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主题活动媒体一行走进长沙县,深入采访高桥镇金桥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以及春华镇春华山村垃圾分类情况。
生态发展助推“金桥”建设
暖暖的阳光透过晨雾,洒在枫叶上。采访团第一站来到了高桥镇金桥村,亲身感受生态文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家风家训传承。
走进金桥村,顿觉神清气爽。乡间公路边,绿树掩映下,一片美人蕉、花叶芦荻、风车草随风微微摆动,旁边的小溪清可见底……这不是花园,而是高桥镇的金桥村污水处理项目。在这里,每天有120立方米的农村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级A类水质,可直接排放至桥里河。
这得益于高桥镇整镇推进污水处理。如今,一排排的管网将农户家的生活污水汇集到前处理装置内,经过格栅池、厌氧池、氧化池、提升池等层层过滤处理后,最后由景观池排出。污水、黑水就如洗了个澡,变身清澈干净达到直排标准的一级A水。
生态治理促经济发展,有了好水的灌溉,高桥镇金桥村的百亩芦笋园里绿意盎然。2016年,高桥镇启动“精准扶贫”项目,为农民牵线搭桥引进芦笋种植,在金桥村开辟100多亩芦笋种植基地。“每亩预计产芦笋500多公斤,每公斤零售价40元左右。”芦笋种植基地负责人叶辉告诉记者,今年的芦笋均被长沙各大酒店和宾馆订购,订单不断,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为当地农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而这片芦笋基地,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代表。叶辉向记者透露,该基地原为一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废弃厂房,属于一家小型石膏板厂。2016年,金桥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飞芦生态农庄,盘活闲置资产,成为了集农业种植、参观采摘、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基地。昔日的烂泥塘,成了绿色发展的先进代表。
环境好了,民风也好了。高桥镇金桥村是远近闻名的“家训村”,村民们将自家父辈传承下来的处世哲学刻在大门口日日自省,如今,这个“家训村”还把从古流传的家训文化搬进了“新家”。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金桥村家风家训馆目前已对外开放,为高桥镇家训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又注入了新力量。
垃圾分类分出好习惯好环境
位于春华镇的春华山村,一派宁静与祥和。在这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之中,最先引起记者们注意的竟是当地的垃圾分拣中心。和想象中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垃圾站不同,在春华山村资源分拣中心,闻不到任何异味。
眼前这个占地约100平方米的村级垃圾分拣中心,墙上分区域写着“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提醒分拣人员将不同种类垃圾各就各位。
“2018年春华山村全年回收低值可回收物80吨,热解垃圾30吨,2019年有望突破200吨。”颜中秋是春华镇生态办主任,他告诉记者,通过“书记抓”“组建队伍抓”“天天抓”“绩效考核统筹抓”的“四抓”手段,强化网格化管理,充分调动支村两委、保洁队伍的积极性,该村率先在全县开展湿垃圾就地堆肥处置探索,垃圾减量达70%,基本实现垃圾不出村。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离不开机制的完善,更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我们村垃圾分类是‘四三二一模式’……”说起垃圾分类“窍门”,当地居民陈伟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起来。通过前期“地毯式”宣传发动,垃圾分类理念走进每家每户,环保意识在村民心中悄然扎下根来。
垃圾分类做得好,美丽乡村建设也更进一步,该村塅港组,白墙黛瓦、街巷干净,家家门口栽树种花,村民怡然自得,一派和谐的田园风景。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典型。
春华山村支部书记王再明告诉记者,从2014年起,春华山村围绕美丽乡村、乡风文明、环境治理等工作,不断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向住,激励村民共同参与建设,广泛动员村民筹资投劳。
在村支部的推动下,塅港组从一个小小的文化广场,逐步开展农户的污水收集以及污水管网的改造、环境治理等工作,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区,扩建活动广场,进行道路提质改造,一幅美丽乡村的美好画卷正在打开。
不止春华镇,整个长沙县的垃圾分类都走在前列,目前长沙县垃圾分类减量村比例达91.8%,半数镇(街)垃圾排放量呈负增长,农户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率达68%。春华镇、金井镇更是率先启动了湿垃圾收集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