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湖南九章·天造湖南

2024-03-29 09:11:55 潇湘晨报
作者:常立军 编辑:廖轩仪
字号:

天造湖南

387年前,中国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踏上湖南这片土地,并在其《楚游日记》里大赞“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只走了湘南,未曾到过湘北、湘中和湘西,否则又不知会留下多少惊叹的文字。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湖南的浪漫文化气质,来源于湖南独具清绝美学气质的山河。

湖南每一寸土地,都影响着湖南的文明进程,塑造着湖南人的气质。湖南的地貌极为丰富,它有山有河有湖,有丘陵、平原和盆地。但就大的地理单元而言,四大山脉、洞庭湖水系和湘中丘陵最具影响力。山脉构建了湖南U型半闭合大格局;洞庭湖水系控制着湖南的“关键命运枢纽”;湘中丘陵则孕育了湖南最核心的城市群,并塑造了最经典的湖南气质。

当我们跳出湖南,从整个中国的视野观照湖湘,就会发现湖南在长江流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它是南方的中部,中部的南方。向北联结湖北、河南,向南直达两广,向东可进江浙,向西可达云贵川,是南中国真正的十字路口。

地理十字路口上的文明景观必然是丰富的。自有文明与四个方向不同的文明在此碰撞交融,使得湖南的文明特质既具有统一性又极具地方性。多元一体的概念,在湖南尤为清晰明了。湖南是开放的,也是保守的。外来文明的基因在湖南的山区得以保留,本地的文明却不甘寂寞,走向更广阔的江海。这样的湖南,称之为文明的熔炉并不过分。

湖南人生活在“盆”中

湖南人的经典性格是什么?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这样的性格,与湖南最大的人居地貌丘陵相关。虽然山地是湖南第一大地貌,但论及人居空间,丘陵无疑才是第一位的。大部分湖南人,生活在“盆”中。

丘陵

湖南人的经典性格诞生在“盆”中

丘陵是山地,却又不是真正的山。它远比山地更适合人类居住。虽然丘陵面积只占湖南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但大多数湖南人都生活在由丘陵、盆地、河流组成的地理空间里。这是中国人居景观的南方经典版本。

湖南属于江南丘陵,这样的地理学术名称也正印证了湖南就是历史上早期的“江南”。

丘陵是孕育文明的子宫。江南丘陵内,是著名的湘中盆地群。湘中盆地群的范围,东面是罗霄山脉,西面和西北面是雪峰山脉(到益阳县即现在的益阳市区及长沙市宁乡县西部),南面是南岭地带,东北面是幕阜山脉和连云山脉,中部是湘中盆地,散布着很多丘陵,以丘陵为主再加上小块平原和河谷,因此也称“湘中丘陵盆地”,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衡阳盆地和邵阳盆地最大。

湘中盆地群的面积小于湖北盆地,大约相当于南昌盆地,位于中国盆地的第九名。湘中盆地群包括几个次级盆地:长沙盆地-湘潭盆地、新化-涟源盆地、邵阳盆地、衡阳盆地、永州盆地(零祁盆地)。永州盆地的相对独立性很强。其中邵阳盆地最大,它的东北向娄底市区方向开口,因此也称娄邵盆地。

湖南的城市,大多在这些丘陵围成的“盆”里,河流流过盆地,穿城而过,串起珍珠般的城市。湘中盆地中的城市有长沙、衡阳、娄底、湘潭、郴州、株洲,是湖南最重要的城市群,也是湖南地理核心所在。而长沙,正是位于湘中盆地城市群与洞庭湖的交汇口,可谓咽喉之地,历史上长沙之所以能够成为湖南中心城市,与地理位置关系密不可分。

丘陵地带虽然比山地更适合人居,但依然面临着山多地少,资源紧张的困境,湖南人的性格就是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淬炼出来的。筚路蓝缕,赋予湖南人以勇气和坚韧。

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也产生于湖南的丘陵地带——永州道江盆地的玉蟾岩。智慧的人们在刀耕火种的生活中,发现了一种禾本科野草的秘密,并加以驯化,使之成为日后广为传播的水稻。在古代有限的技术条件下,人们把自然利用到了极致,土地紧张就开发更加零碎的地块种植耐旱作物,如红薯、马铃薯和茶。山中的油茶树则被开发为油料作物,连木姜子也被用作极佳的调味品。类似的生活智慧,数不胜数。靠山吃山,丘陵地带是湖南山货的大本营。

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湖南人获得了野性和智性共存的特质。

衡邵干旱带,是湖南降水最少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多选择外出经商,宝庆商帮由此兴盛。读书则是另一种选择。自宋代以来,湖南书院大盛,以至有“天下书院半湖湘”的说法。湘中盆地群里英杰辈出。清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南方,以江南丘陵地带为主力兵将来源的湘军一跃而起,登上历史舞台,其性格韧性和军事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丘陵特殊地理环境铸造的地方人格,已成为湖南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性格。

山脉

与其他省份共享的“城墙”

湖南多山,多到什么程度?

湖南三面环山,山地面积占了全省面积的51.22%,可以说大半面积都是山。这么多的山,看似杂乱,其实有规律可循。山脉就是山的“规律”。湖南的山脉主要有雪峰山脉、罗霄山脉、南岭山脉、武陵山脉四条。这些山脉,恰好围拢成一圈,在地理上构成了湖南的U形骨架。山脉同时也是湖南与其他省份共享的“城墙”,罗霄山脉、南岭山脉、武陵山脉,成为湖南与江西、重庆、湖北、广西、广东的分界线。

湖南山多,但没有极高山。人类的早期文明,常常诞生在这样的地方。

湖南史前文明的辉煌,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显现。高庙文化诞生于雪峰山的腹地,这里神性的山水,塑造了史前高庙文化白陶的艺术巅峰,并走出湖南,影响远达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三面环山,一面向北开口,这是一种既开放又封闭的地理形态,湖南因此成了一个可进可退的地方。向南,南岭山脉支离破碎,中间五条大通道可通两广;向东,罗霄山脉间古道纵横,直达江西、浙江;向西,沿沅水流路可直达云贵;向北,则是完全开放式的大平原。

山是地理阻隔还是开放的通道,因人而异。有人选择躲在U字形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过着保守封闭的桃花源式生活。也有人走出这个框架的约束,成为放眼看世界的人。

湖南的“南墙”是南岭山脉,这是湖南离大海最近的一条边界线。历史上,湖南人出海大多是走两广通道。吸收了海洋文明特质的岭南文化穿过南岭,与湖南深度交流。内河航运时代结束,京广铁路修通后,去岭南打工成为了很多湖南人的选择,深圳甚至被人们戏称为湖南的“第二省会”。

湖南带给中华文明以安全感,使其成为一个“理想国”的存在。

武陵山脉的壶瓶山,曾是湖南最高的山,这里也是历代向往的桃花源的所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正是历史真实景象在文学作品上的映照。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为什么会选择湖南的武陵山区?在古人心中,湖南的山地,是一个身心的避难所。湖南封闭的地理结构和楚汉以来的文化属性,让它成为一个既远离文明中心动荡又可以找到文化归属感的地方。不仅仅是武陵山脉,湖南东部的幕阜-罗霄山脉也在安史之乱之后,成为北方官员的南下避难之地。禅宗也在北方动乱后,选择南下进入这片区域,并在湖南的罗霄山脉一带发展成为具有开创意义的南禅宗。客家人也从广东梅州北上进入这片山区,今天的罗霄山脉仍有大量的客家人聚居于此。

湖南文化的多样性,非其他省份可比。不仅仅是官员,宋代之后,百姓也开始向湖南流动,湖南成为江西人口溢出的重要选择地。谭其骧说“湖南人来自天下”,正是中国文明中心区的动荡,让湖南成为一个复杂的人口和文化汇集地。

湖南西部的雪峰山,虽未成为省界线,却是中国地理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之一。这道天然屏障,甚至让湖南湘资流域和沅澧流域处于互相隔离的状态,造成两者在文明进程上的巨大差异。雪峰山以西的大湘西地区,虽发展相对缓慢,却保留了独特的文明景观。

湖南的山还营造了经典的中国景观。

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被称作中国山水画的“原本”,在没有被发现之前,它只存在于中国山水画的想象空间里。宏大的张家界,这个奇幻世界,让人类的想象力在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依然显得不够丰富,成为一种超乎想象的极致中国山水。

水系

湖南发展的“关键命运枢纽”

如果说山是湖南的骨架,水系则是湖南的血脉。

湖南水系以洞庭湖水系为核心。这个曾被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形容为“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湖,赋予湖南、湖北两省延续至今的省名,足见其在地理上的独特意义。洞庭湖是湖南的命运枢纽,它关乎水利、粮食和交流。

四水汇洞庭,大湖接纳了全省绝大部分的河流,成为湖南河流与长江之间的缓冲地和调节阀。没有这个缓冲,湖南的水文状况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人民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洞庭湖孕育了面积达18780平方公里,覆盖19个县市和15个农场的湖南最大平原——洞庭湖平原。湖南三分之一的粮食产量都诞生于此。这里是远古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也是今天的天下粮仓。没有洞庭湖,湖南无以谈粮食安全,更遑论“湖广熟,天下足”了。洞庭湖还让湖南成为全国性的淡水水产中心,一个真正的“鱼米之乡”。

假若没有洞庭湖,湖南就会在地理上完全闭合,成为一个自闭的空间。湖南幸而有洞庭,这里不仅有自生的文明,更是湖南与外部文明交流的中心广场。天赋好地,这里的文明自旧石器时期就异常发达。澧阳平原史前文明遗迹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文明满天星斗中的一片独特天空,在湖南更是独一无二的文明富庶之地,这种繁荣延续至今。今天,沿洞庭湖分布的岳阳、常德、益阳,都是物资丰饶的城市。湖南GDP排行榜的二、三名长期被洞庭湖沿岸城市霸榜。

因为洞庭湖,湖南才得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省”。

康熙四十一年(1702),桂阳举人郭远向朝廷上《呈请南北分闱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洞庭湖对交通的阻隔,让湖南学子无法准时到达武昌贡院。雍正元年(1723),清廷发布上谕,允许湖南设立贡院。两湖分闱成为湖南独立建省的先声。六年后的公元1729年,也就是雍正七年,朝廷下旨取消湖南、湖北之间的回避制,以不同省对待,湖南正式成为独立省份。

这个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的大湖,深度影响着湖南文明的地理格局。

洞庭湖不仅仅是一个湖,它被称作“洞庭湖水系”。以它为中心,省内几乎所有可以通航的河流都连接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古代水运网络。洞庭湖是湖南人的内部交通中转站,湘资沅澧四水的人们得以从各个支流,进入洞庭湖,再转向其他流域。

没有洞庭湖,湖南四水流域的城市就无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互相连通。没有洞庭湖,湖南的地方文化无法充分交流和融合;没有洞庭湖,湖南的经济地理格局无以确立;没有洞庭湖,湖南不能成为粮食输出强省;没有洞庭湖,湖南无以形成如此广阔的对外交流。它的存在,让湖南人迈入长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乃至大海。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