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时刻开设《乡村追梦人》第五期专栏,展现三湘大地翻涌而起的返乡创业热潮,以殷殷桑梓情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龚子杰 通讯员 欧阳钦君 彭舒婷 株洲报道
陈见林对记者介绍:“这是我的鹅!”
在株洲茶陵的酒席上,鹅肉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吃鹅,并非这座罗霄山深处县城的传统。茶陵与鹅的独特缘分,还要从返乡创业的陈见林讲起。
2000年,陈见林怀着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与满腔热忱,踏上归乡之路。20多年里,他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打开茶陵县鹅养殖的空白市场;又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探索养鹅技术与市场规律,逐步构建起涵盖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体系,带动众多农户增收致富,从一名优秀士兵转型成为大山里的“鹅司令”。
创业:情系家乡嗅到巨大商机
1995年,退伍后的陈见林在广州做起了矿泉水生意。昼夜不停地忙碌,几年下来,他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在广州,陈见林爱上了当地的一道名菜——烧鹅。而在当时的湖南,不仅普通家庭餐桌上鲜见鹅肉,餐饮市场中鹅肉菜品也寥寥无几。陈见林敏锐察觉到,回湖南鹅养殖一定大有可为,背后潜藏着巨大商机。
广州虽好,终究是他乡。独自漂泊久了,陈见林的返乡之心愈发强烈。说干就干——陈见林在老家茶陵县城15公里外找到了一块“天选之地”。在这块位于舲舫乡长鸭村的3000余亩的荒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多个水库,为鹅养殖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
交通不便,陈见林便带领一帮工人,生生凿出一条通车大道。
通往养殖基地的路上,开凿痕迹清晰可见。
2005年,“株洲市顺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张,陈见林满心期待地开启了养鹅事业。
做好农业,对于这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来说并不容易。现实终究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养殖技术不过关,鹅肉也缺乏销路。连年亏损之下,陈见林不得已将养殖基地租给他人,去长沙寻求生计。
转型:不服输老兵再战养鹅梦
没人想到,陈见林又回来了。
离乡的两年间,他始终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发现长沙农贸市场的鹅肉摊数量显著增加。他意识到,这门生意依然有戏,且前景愈加明朗。
在专家教授的助力下,陈见林重新对养殖场地进行科学规划与重建,从起初的200余亩逐步扩增至3000余亩,构建起集养殖、加工、种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养殖基地。
其产业模式独具特色:以“协会 +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为核心架构,陈建林从此前的买鹅苗自养,改为将鹅苗卖给养殖户。由专业团队传授养殖户先进养殖技术,全程指导鹅苗培育到成鹅出栏的全过程,大幅提高成活率,降低经营风险。
在销售端,陈建林推行灵活多样的策略。养殖户既可自主开拓市场,也可由公司兜底回购,公司仅收取少量服务费。这一模式激发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多年的精耕细作,使陈见林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他成功构建了涵盖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以及餐饮连锁的完整产业链,累计投资近7000万元。旗下预制菜、休闲食品等产品种类繁多,并在多地开设连锁门店,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厂房内的自动生产线。
陈见林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退伍老兵不仅能在战场上保家卫国,也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回馈:携手乡邻,共奔致富路
陈见林的养鹅事业,不仅让他自己收获了成功,也为乡亲们带来了希望。
近四年来,陈见林向茶陵县脱贫户免费发放鹅苗4万多羽,带动了20多个村3000多户农民创业创收,每人每年养鹅增收可达5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开设养殖技能培训班,为养殖户提供实操指导和技术支持。截至目前,已有数百户村民加入了他的合作体系,其中不少人从传统农民转变为技术型养殖户,家庭收入显著提高。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陈见林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事业的初心。正是这份初心,让他成为乡亲们心中的“致富带头人”。
对于未来,陈见林还有着清晰的规划。比如研发以鹅肉为主的湘菜菜品,开发鹅油、鹅绒等产品,不断提高鹅产品的附加值。今年,陈见林还着重发展电商直播,拓宽鹅产品的销售渠道。
在他的带动下,茶陵县的鹅养殖规模已跻身全省前列,鹅肉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乡村振兴的蓝图中,也因他的努力多了一抹浓墨重彩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