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八]蔡畅: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来源:红网 作者:刘玉先 杨杨 编辑:王娉娉 2016-07-01 15:13:5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专题:回望出发的地方——赴法勤工俭学和红色小镇蒙达尔纪

红网专题:回望出发的地方蔡畅生平事迹陈列展厅。

蔡畅生平事迹陈列展厅。

蔡畅

蔡畅组织湖南女界赴法勤工俭学的介绍。

  编者按:回望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酝酿的过程中,活跃着一群湖湘青年。在湖南长沙,他们组建了新民学会,立志改造世界与中国;在法国蒙达尔纪,他们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酝酿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湖南、蒙达尔纪,都是他们出发的地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6月16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红网调研时指出,要牢记党史,立足湖南省党史资源丰富的优势,用鲜活、生动、接地气的报道,大力宣传好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6月12日发表文章,讲述了湖南在蒙达尔纪买下李石曾故居并计划改造成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纪念馆背后的故事,让这群湖湘青年和蒙达尔纪这座小城,重新在湖南人的视野中鲜活。
  
  6月22日起,红网和时刻新闻同步推出系列融合报道《回望出发的地方——赴法勤工俭学和红色小镇蒙达尔纪》,在中国强起来的今天,回望那一段峥嵘岁月。

  相关链接: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一]赴法勤工俭学背后 湖湘青年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二]蒙达尔纪雷蒙特列街15号 湖南的一扇“历史之窗”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三]蒙达尔纪,那个青春热血的勤工俭学朋友圈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四]蔡和森赴法探索革命道路 一封信发出铿锵建党先声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五]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女创始人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六]李维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七]赴法勤工俭学:李立三从此步上政治舞台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玉先 摄影 杨杨 娄底报道
  
  出身于封建家庭,但在母亲和哥哥的支持下,她极力抗争,6岁时赢得了一个女孩子不裹脚的“特权”。
  
  在“娘家做女,莫出闺门”的古训下,15岁时又抗拒并且逃避了父亲以500大洋把她卖给一个乡绅做媳妇的命运。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蔡畅懂得了女子要学会用反抗来保护自己。继而打破封建礼教,赴法勤工俭学。在法求学期间,她奋发图强,信奉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磨练成长,最终成为卓越的无产阶级女革命家。
  
  著名美国进步作家尼姆·韦尔斯曾这样评价早期革命的蔡畅:自从向警予牺牲后,她就是“中国最前导的女共产党员”“最活跃的女革命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来到蔡畅家乡——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光甲堂,探寻中国妇女运动领袖赴法勤工俭学背后的故事。
  
  抗婚出逃 蔡畅赴法勤工俭学
  
  1900年5月14日,蔡畅生于湖南双峰县光甲堂,乳名毛妹子,是父母的第六个孩子。在故乡群山环绕的紫云峰下,毛妹子随兄姐割草放牛,栽花种豆,捉蝴蝶,采野果,度过了欢乐的童年。
  
  在母亲葛健豪的带领下,1913年,13岁的蔡畅随哥哥蔡和森、姐姐蔡庆熙一起进学校求学。蔡畅非常珍惜母亲为她争得的学习机会,读书异常刻苦,每天直至深夜还抱读不倦。因而她成绩十分优秀,一连跳了好几级。
  
  正当蔡畅潜心读书之际,父亲蔡蓉峰从上海回到家乡,他素来认为女孩子应擅守“娘家做女,莫出闺门”的古训,因而对蔡畅上学读书很看不惯。这年夏天,他到一家地主家去了几次,就擅自接受人家500元光洋的聘礼,将蔡畅许配给这家做小媳妇。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一心想求学上进的蔡畅来说,犹如五雷轰顶。为表示抗议,蔡畅逃婚来到长沙。不久,长沙周南女校招生,她前去报考音乐体育专修科。在报名表格的姓名栏目内,端端正正地写上了自己的新名字“蔡畅”(原名蔡咸熙)。既表达了她与命运搏斗后的舒畅心情,也反映了她渴望今后的生活道路畅通无阻的美好愿望。
  
  在周南女校,蔡畅结识了向警予、陶毅、劳启荣等进步学生。她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时事、探讨人生,抒发各自的理想和抱负。她还参加周南女校召开的“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二十一条”大会,这期间蔡畅第一次听到动人心弦的爱国主义演讲,第一次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演讲,体会到唤起民众觉醒的激昂心情。
  
  可以说,正是通过这次参加反帝反袁斗争,蔡畅开始悟出了“革命”二字的含义。她饶有兴趣地探讨有关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等思想观点,逐渐地对无产阶级革命产生同情。当时,蔡畅虽然还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她渴求真理,为她以后走上革命道路铺垫了基石。
  
  1919年10月,蔡畅和向警予发起和组织湖南女界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同年12月底,她与哥哥蔡和森、母亲葛健豪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她跟哥哥一起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妇女解放理论,并把在法国学到的新思想不断地传回国内,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妇女运动的深入发展。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走上革命道路。
  
  舍身相救 巴黎之恋情牵一生
  
  赴法留学生活是艰苦的,由于发放的生活费非常有限,蔡畅一家人经常以马铃薯、空心粉、黑面包、大白菜果腹度日。但蔡畅精神上是充实的。课余工余,留学生们相聚美丽的蒙达尔纪公园,怀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分析国内外形势,争论救国救民之策。蔡畅开始不大发言,常静静在一旁倾听,细细体味同学们阐述的道理,后来,在泼辣大胆的向警予的影响下,也逐渐变得慷慨陈言、直抒胸臆了。
  
  1922年,蔡畅由赵世炎、刘伯坚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次年转为中共党员。为了方便党的工作,蔡畅从里昂转到巴黎,白天做工谋生,晚上做党的宣传工作。
  
  李富春和蔡畅一样是湖南人,比蔡畅一家早几个月到法国。他们同年同月生,蔡畅比李富春大一个多礼拜。1922年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理论刊物《少年》月刊创刊后,李富春因为兼负发行任务,蔡畅因为负责旅欧支部一个党小组的宣传教育工作,两人经常在位于哥德弗鲁瓦大街17号的《少年》编辑部碰面,交往更多了,彼此也就更加熟悉了。
  
  李富春在国内就听蔡和森说过他有个冲破婚姻枷锁到长沙追求新知识的妹妹,心中已是充满敬佩,再通过和她的交往,更是被蔡畅文雅的举止、自信的目光所吸引,心中充满了好感;蔡畅也十分欣赏李富春开朗的性格、坦荡的胸怀和幽默的谈吐。
  
  1921年2月28日,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人组织了400多名中国学生向中国驻法公使馆发起了一场争取“生存权”和“求学权”的斗争,遭到法国警察的阻拦。混乱中,李富春为救蔡畅,被警察打倒在地,鲜血直流,让蔡畅深为感动。
  
  爱情的花朵终于到了绽放的时候。当葛健豪试探蔡畅对李富春的看法时,蔡畅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1923年3月的一天中午,在巴黎市区的一家咖啡店里,在邓小平的见证下,李富春和蔡畅用几杯葡萄酒完成了简单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妻,“李蔡联姻”很快就在留法学生中传为佳话。
  
  在近代女子教育兴起的潮流中,蔡畅打破封建礼教,赴法勤工俭学。在法求学期间,她奋发图强,信奉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磨练成长,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女革命家。同时,她对于事业、学业、爱情及人生,有着更为积极主动的选择意识,逐渐树立了男女平等,以及为女性权利斗争的思想,也是中国妇女最优秀的代表、最美好的典型。

    (本文部分内容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