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全利用产业化生态园鸟瞰效果图。湖南粮食集团供图
红网长沙县站3月27日讯(分站记者 廖真怡)一粒稻米的价值到底有多大?除了可以加工成大米成为我们最熟悉的“盘中餐”外,小小身材的它是否蕴藏着更大的能量?这一切的答案将在明年揭晓。昨日,记者从长沙县粮食局获悉,选址于开慧镇的稻米全利用产业化生态园项目自去年开建以来,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建成5万吨仓容的粮食浅圆仓6栋,预计明年项目将全部竣工。
届时,在该生态园内,通过高新技术来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开发,小小稻米将实现“大变身”。除了可加工成大米这一主产品外,还可将主产品及其碎米、米糠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和功能物质提取,制成新的产品,实现物尽其用。产品包括多功能米淀粉、大米蛋白、米糠油等健康食品以及生物降解材料以及日化、医药等工业的产品,增值效果显著。这个集收储、中转、加工、配送综合经营能力的现代化高科技粮食加工生产基地将刷新我们对稻米加工的认识。
生产高附加值大米 年产量达1万吨
湖南省稻谷生产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然而如何实现粮食生产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的转变,将潜在的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和粮食企业的难题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粗放式发展的大米加工企业在市场变化中已逐渐无法立足脚跟。“2012年我省许多大米加工企业遭遇寒冬,原因在于没能把握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习惯改变,大米的口感、质地、环保健康和种植环境日渐成为人们优先选择的指标,而普通大米品种良莠不齐,经济附加值逐渐降低。”在长沙县粮食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没有特种米种植的源头支持和高经济附加值大米加工生产厂的建设,大米加工业将无法应对市场的需求。
正在建设中的稻米全利用产业化生态园将有效填补这一空缺。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湖南粮食集团正逐步推出“沁香一号”、“紫糯”、“留胚米”等一系列高附加值大米,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积极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战略发展路线。项目建成后,将拥有一条年生产量达1万吨的特种大米生产线,采用先进的特种稻米加工设备,产出的大米经包装上市后销售,其经济效益将远远大于一般普通大米。
精深加工稻米 可广泛用于医药、纺织等领域
近年来,稻米加工已不再局限于加工成大米的宏观模式,而是进入微观加工模式,将稻米的基本组分(淀粉、蛋白、油脂)以及组分的基本结构(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进行分离重组,加工成多种延伸产品。这不仅延伸了稻米加工产业链,更提高了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成为大米加工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
提高碎米利用率是该生态园的主要目标之一。建成后,园内将拥有一条年处理碎米5万吨加工生产线,通过生化、物理等分离重组技术处理,将其主要组分淀粉、蛋白加工成为大米淀粉糖、大米淀粉、大米蛋白等产品。而成型的三款基础产品还可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工成再衍生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造纸、纺织等多个领域。经初步估计,精深加工后,稻谷将增值5-10倍。
作为稻谷脱壳后的糠层和胚芽的混合物,米糠含有丰富的脂肪,是园区大米加工中的另一重要副产品。据了解,稻谷加工成大米可得约8%左右的米糠。提油后的米糠粕更适于作饲料,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还可用于制取饴糖、酒、醋、蛋白质等。而米糠油则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加速血液循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营养食疗价值,可开发为营养保健油脂。
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内除了散粮存储仓库和加工生产线外,还将建设科研楼、检测楼、办公楼、种植基地、休闲区域等配套建设生产生活辅助设施设备。以“粮食、科技、生活”为主题,一个“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城不久将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来源:红网
作者:廖真怡
编辑:申太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