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8组记者顺利归来

来源:红网 作者:秦芳 李长宏 编辑:何冰 2015-08-20 00:08:40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19日下午,红网大型全媒体报道《最后的胜利》报道团成员们从红网出发,手捧着“胜利的子弹”。

(8月19日下午,红网大型全媒体报道《最后的胜利》报道团成员们从红网出发,手捧着“胜利的子弹”。)

八组记者、八个“胜利的子弹”,装满的不仅是浸染过抗战先烈鲜血的热土,更承载着国家的记忆、民族的创痛、不屈的精神以及不能忘却的纪念和责任。

(八组记者、八个“胜利的子弹”,装满的不仅是浸染过抗战先烈鲜血的热土,更承载着国家的记忆、民族的创痛、不屈的精神以及不能忘却的纪念和责任。)

报道团记者将“胜利的子弹”交给雕塑家肖小裘。

(报道团记者将“胜利的子弹”交给湖南省美术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肖小裘[右]。)

由报道团记者采集自全国各个抗战名城的抗战遗址、战场的热土,有着不同的色泽,不同的质地。

(由报道团记者采集自全国各个抗战名城的抗战遗址、战场的热土,有着不同的色泽,不同的质地。)

报道团成员肖懿面对镜头畅谈采访过程中难忘的片段。

(报道团成员肖懿面对镜头畅谈采访过程中难忘的片段。)

  相关报道:纪念抗战胜利 红网《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

  视频:红网《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8组记者顺利归来

  红网长沙8月19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秦芳 摄影 李长宏)近日,红网《最后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团8组记者陆续完成采访任务,分别从上海、常德、芷江等10余个抗战名城返回长沙。
  
  8月19日下午,报道组记者手捧“胜利的子弹”陶罐从红网出发,送达湖南省美术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肖小裘的工作室。这些陶罐里面,盛装着阵亡先烈鲜血浸染过的热土,由报道团记者在10多个抗战名城的抗战遗址、战场、烈士陵园等地采集而来,最后将由肖小裘及其团队设计,糅合制作成象征“最后的胜利”艺术品,在铜官窑烧制,并将交芷江湖南抗战胜利纪念馆收藏。
  
  8月3日,红网《最后的胜利》全媒体报道团举行出征仪式,8组记者分赴陕西、上海、江苏、云南、山西、河北以及湖南的长沙、衡阳、常德、芷江等10余个抗战名城,找寻抗日战争的湖南记忆,挖掘湘人抗战的历史细节。
  
  走访抗战遗址,重寻惨案发生地,凭吊阵亡先烈纪念碑和陵墓,数天的采访下来,记者们感慨颇多。
  
  常德报道组记者黎鑫采访过一个经历厂窖惨案老人。这位老人当时挨了日军四刀,但是坚强地活下来了。采访时,这位老人说了一席话,让黎鑫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日本鬼子虽然凶残,刺了我这么多刀,但是我没有死,我依然坚强地活下来了,我们中国人是打不倒的。”
  
  衡阳报道组记者彭双林采访了一个93岁老兵,一位衡阳保卫战的亲历者。这位老兵的一句话,让她至今十分感慨。“他说,‘我真的好想念我的战友啊!’现在,这些老兵的年纪都很大了,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很珍贵的。我就觉得关心老兵,关注那段历史,是很重要的。”
  
  云南报道组记者肖懿重走了抗战时期中国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他同样感触颇深:“七十年前那里发生了残酷的战争,现在这条路在旅游开发的大环境下,已经焕发出新的生命。七十年后我们的国家就像那条路一样,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最后的胜利》报道团记者带回的这些鲜活的历史素材,已经陆续开始在红网电脑端,以“最后的胜利”为主题制作成大型网络专题,用文字、图片、视频、图表、动画等方式呈现,并通过时刻新闻客户端、红网手机报、红网官方微信、微博、微视等各个移动端同步进行日常报道与专题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秦芳 李长宏

编辑:何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8/20/110836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