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后的胜利】一根拐杖与三股力量汇成滇西抗战民族精神之光

来源:红网 作者:肖懿 汤红辉 编辑:康晓乔 2015-08-26 14:24:13
时刻新闻
—分享—

这根小小的拐杖,虽不起眼,却成为了滇西抗战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这根小小的拐杖,虽不起眼,却成为了滇西抗战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抗日县长”张问德临危受命,协调当地军政,带领广大村民抗日,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得知张问德的事情后特意从广西辗转多地给他送来一根藤条做的拐杖,以示鼓励

(“抗日县长”张问德临危受命,协调当地军政,带领广大村民抗日,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得知张问德的事情后特意从广西辗转多地给他送来一根藤条做的拐杖,以示鼓励)

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的三人巨型浮雕,是用三个人来象征三种抗战力量,体现中国人民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的决心和珍惜和平的意思

(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的三人巨型浮雕,是用三个人来象征三种抗战力量,体现中国人民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的决心以及珍惜和平的意思)

红网大型策划《最后的胜利》报道组在三人巨型浮雕下合影

(红网大型策划《最后的胜利》报道组在三人巨型浮雕下合影)

红网专题:最后的胜利

  云南报道组报道:

  【最后的胜利】国殇墓园献花取土 带阵亡湘籍英魂回家

  【最后的胜利】雨中重走滇缅公路 体验“中国抗战生命线”

  【最后的胜利】1003顶钢盔代表十万三千名远征军

  【最后的胜利】来凤山70年巨变:战壕依旧在 焦土成森林

  【最后的胜利】抗战老兵李华生:敌人的子弹就是打不中我

  【最后的胜利】一根拐杖与三股力量汇成滇西抗战民族精神之光

  【最后的胜利】云南腾冲:“天下和顺”魅力向前冲

  【最后的胜利】记者手记:如果他们回到湘江流过的故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懿 汤红辉 云南腾冲报道
  
  “拐杖虽小,意义非凡!”今日,滇西抗战纪念馆名誉馆长段生馗向红网大型策划《最后的胜利》报道组介绍了该馆的镇馆之宝,一根小小的拐杖。
  
  1942年5月10日,腾冲沦陷。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绳武和县长邱天培弃职逃跑,日军占领了这座屹立了500年的“极边第一城”!
  
  段生馗介绍,当时有一位赋闲在家的名士张问德,曾参加过辛亥腾越起义,曾与章太炎、于佑任、谭廷闿、张澜等在上海相识,论政论学。他以62岁之龄,临危受命做了抗日县长,协调当地军政。
  
  1943年8月31日,驻腾冲日军行政班本部长田岛为离间中国军政双方的团结,致信劝降张问德,称要与其“共同解决双方民生上之困难问题”。张老先生接信后,作《答田岛书》,严辞驳斥田岛:“阁下既欲解除腾冲人民之痛苦……则余所能供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东京。”
  
  《答田岛书》句句掷地有声,当即被全国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张问德被称为“最有气节的读书人”。
  
  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得知张问德的事情后,特意从广西辗转多地给他送来一根藤条做的拐杖,以示鼓励。
  
  “这根拐杖就好比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大家看到县长每天拿着它,感觉抗战有了主心骨一样。”滇西抗战纪念馆名誉馆长段生馗这样诠释这根拐杖。
  
  如今,进入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映入参观者眼帘的是三个人的巨型浮雕。其中,最左边一人手中拿着一根拐杖,坚定从容的望着前方,熟悉历史的人都把这个人当做抗日县长张问德。
  
  但是对于大家的这个看法,同样作为雕塑设计者的段生馗则不这么认为。
  
  “当初我们设计这个浮雕的时候,是用三个人来象征三种抗战力量,一个是民众的力量,一个是远征军的力量,还有一个就是盟军的力量,体现中国人民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的决心和珍惜和平的意思。”段生馗介绍,浮雕上的人物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没有具体所指。
  
  一根拐杖支撑了一方民众,成为了滇西纪念馆的镇馆之宝,那么三个人象征的三种力量则汇成了滇西抗战的民族精神之光!
  
  目前,滇西抗战纪念馆展示文物12000多件,图片1500多张,是当前国内记录滇西抗战历史最权威,实物最多的纪念馆之一。

来源:红网

作者:肖懿 汤红辉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8/26/110666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