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漂洋过海回长沙只为陪陪已故的丈夫

来源:红网 作者:刘建勇 编辑:李丽 实习编辑 廖浩宇 2018-09-29 10:10:37
时刻新闻
—分享—

  潇湘晨报记者 刘建勇 长沙报道

  从2014年设立烈士纪念日起,随儿女居住多伦多的杜智新每年秋天都会回到长沙。烈士纪念日当天,她会去湖南革命陵园看望她的丈夫,小陪他一会。

  她的丈夫叫汪永宓,1979年5月在湖南省军区独立师副师长任上病逝。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收到汪永宓的情诗,觉得他挺有才

  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今年5月,杜智新就从多伦多回到长沙。她相信针灸能治疗她的顽疾。

  在长沙,她仍住在湖南省军区五里牌干休所,每天早上她步行到五一东路的长沙市中医医院做针灸及别的治疗。治疗完后,她又自己慢慢走回干休所。

  把头发染成黑色的她,看不出已经96岁了,记忆力也不错。

  她还记得,她和她丈夫汪永宓的第一次见面,是1951年5月。当时,她刚从湖北军政大学毕业,因为学的是财务,被分到湖北省军区后勤部做会计。汪永宓则是湖北省军区司令部作战处的副科长。

  1951年5月,她还没满20岁,汪永宓也才23岁。杜智新记得,她和汪永宓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她毫不知情的前提下。当时,和她同科室的科长说有个报表要送司令部,让喜欢骑自行车的她和他一起去送。在司令部,她看到有个肤色偏黑的年轻人,但她并没仔细看。那个年轻人则仔细看了她,觉得她挺好。稍后不久的联欢会上,科长介绍他们认识,两人开始了交往。

  交往不久,杜智新调到离司令部较远的湖北省军区干部部。不久,她收到汪永宓给她写的第一首情诗。

  昨天,杜智新试图回忆出那首情诗的内容,但因时间久远,没记出来,但她清楚记得,那首情诗有10余行,她当时认为“写得还可以呀”。杜智新回忆,在他们开始交往到结婚的一年多时间里,汪永宓给她写过多首情诗。

  “他挺有才的,还会吹口琴,拉二胡、京胡,毛笔字也写得很好。这些都是他自学的。”杜智新颇有些骄傲地说。

  平易近人,从不摆“官架子”

  1928年出生的汪永宓,祖籍是湖北应山人。因为家里穷,他父亲从应山到了武汉讨生活。汪永宓出生时,他父亲在一家教会学校当校工。后来,汪永宓的小学和中学也都是在这所教会学校。后来,在他哥哥汪永安的影响下,汪永宓16岁就参加革命,在新四军五师师部当测绘员。1946年6月,新四军五师在中原突围前,师部觉得他年龄小,要遣散他,给了他和另一个年龄小的战友每人5块银元,让他们回家。突围战斗打响后,已离开部队有段距离的他们觉得还是应该回到部队去,连追了两个小时,追上了部队。此后,就再也没离开过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汪永宓先是在湖北军区司令部任作战处副科长。1953年秋,因为文笔好,被调到广州军区战史编辑室,后来又任广州军区作战部科长。汪永宓调去广州军区时,杜智新也调到了广东省外贸局食品出口公司的财务部工作。汪永宓调到湖南省军区独立师是1970年。

  “他是个很耿直的人,话不多,烟酒不沾。后来生病了,在医院,穿便装,别人都以为他是教授。”杜智新回忆,因为在教会学校长大,英语很好,有段时间,他们家还有他看的英文报刊。

  杜智新记得,汪永宓曾跟她说过,越是当了首长,就越是要平易近人,“你摆首长架子,谁敢接近你”。杜智新随汪永宓调到湖南后,在铁路局上班。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几个河南籍的乘务员。这些乘务员随车到长沙后,常会去她家做客。汪永宓从来没有摆“官架子”,“看他们洗澡困难,还让他们在我们家洗澡。他们走,他都要把他们送到院子外面。”在杜智新的记忆中,丈夫好像从没说过粗话,也没说过重话。汪永宓曾经的老部下对杜智新说,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他都是给他们讲道理,指出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

  因为念着丈夫的好,杜智新早些年虽然随儿女长住多伦多,但每年都会回长沙一段时间,都会去丈夫在湖南革命陵园的墓地小陪一会。2014年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后,她便固定每年入秋后回来,烈士纪念日,便是她和丈夫重逢的日子。

来源:红网

作者:刘建勇

编辑:李丽 实习编辑 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9/29/81890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