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石鼓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入户登记,全区800多名普查员进入居民家庭登记人口信息。
红网时刻衡阳11月17日讯(通讯员 李文恋 程曦 刘玮 记者 王敏)“您好!我是人口普查员,现在要上门登记您家人口情况。”11月1日,石鼓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入户登记,全区800多名普查员进入居民家庭登记人口信息。截至11月16日,石鼓区城乡入户短表登记整体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期效果。
技术设备升级 数据采集更高效
对于42岁的演武坪社区普查员肖雅芝来说,全国人口普查并不陌生。早在十年前,肖雅芝就曾被选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人普”)的普查指导员。相隔十年,再次走上熟悉的岗位,她很多感慨,随着时间的变迁,人口普查工作也在不断地“升级换代”中,深切感受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不变的是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您家几口人住在这里?”“去年11月1日到昨天有没有新生人口?”普查员一边询问,一边取出一部智能手机随时输入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情况……不到10分钟,刘爷爷全家5口人的情况便已悉数提交上报。
肖雅芝回忆,“六人普”时可没有这么便捷。那时的标准化录入设备极少,前期基本依靠人工。普查员顶着酷暑、披星戴月,先记录、再誊写,不仅费时费力,一天也就登记八九户。那时,还只能依靠手工绘图、手工填写报表。报表需要光电扫描录入,对纸质普查表格要求十分严格,不仅外形不能有折痕,而且书写要非常规范,有点类似填涂“答题卡”,“我们过去入户登记时,往往都会先在‘草表’上填写,晚上回到办公室后,再把信息誊写到普查表上,每天所有工作干完基本都到了深夜。”
“十年前,我们都用纸质普查表,现在一部手机就能解决问题。”在肖雅芝看来,“七人普”采用的智能化、高效率的电子化采集方式,是让她感受最深的变化。“现在登门入户登记,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居民生活条件比十年前好了很多,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在住房条件上,过去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原本密密麻麻架在居民头顶的飞线不见了,小区环境干净整洁。”肖雅芝高兴地说。
石鼓区通过将数据与公安、卫健等部门行政记录进行比对核查,确保普查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经得起历史检验。
“衡阳群众”来助力 组织工作更严密
行走在西湖一村社区,人口普查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上面写着“大国点名 没你不行”。
“我们这里很多住户不住在这里,但是户口还在这里,还是我们的普查对象。”进入11月,蒸阳社区的普查员周春红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马不停蹄走访辖区内的住户。“幸好,工作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支持。”她表示很欣慰。
居民的配合离不开事前的广泛宣传和“衡阳群众”志愿者的力量。早在7月份,石鼓区便积极组织活动并进行广泛宣传动员,特别是广大“衡阳群众”志愿者助力,发放人口普查宣传海报、《致住户的一封信》等资料,通过小区人口普查宣传栏、宣传展架以及宣传车巡回宣传、点对点发送人普宣传短信、人口普查宣传月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广大“衡阳群众”志愿者主动送教、送法、送政策上门,辖区群众对人口普查的知晓度和配合度不断提升。江雁社区“衡阳群众”、天雁公司退休老党员黄珑珠利用“老资历”的身份,积极发动身边的人支持人口普查,帮助社区发放宣传资料,积极建言献策,她表示“怎么把社区当成是我家?就是国家点名的时候,没我不行!”
虽然住户都很配合,但入户登记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住户全家人白天都无人在家,有时甚至跑了好几遍都扑了个空。为了顺利完成登记,普查员们只能牺牲晚上和周末休息的时间,通过提前和住户电话沟通,约好上门登记时间,没日没夜地上户登记和录入信息整理,但普查员们毫无怨言。“虽然工作辛苦,但使命光荣,所以我们每名普查员都认真对待。”西湖一村社区的普查员张素瑜说道。
严把普查法律关 不必担心信息泄漏
“我们社区目前有9037人,流动人口多,压力大,公民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在增强,居民最担心的是个人隐私泄露,这次普查最大的困难不是怕工作量大,而是怕住户不配合”。江雁社区普查员李平丽表示。
为了打消居民的疑虑,石鼓区加强了对普查员的法律法规教育和业务培训。
截至目前,石鼓区共召开人口普查工作调度会30余次,开展人普培训30余次。
石鼓区统计局局长刘名辉介绍,所有普查员在正式入户普查前都接受了多场专业培训,对人口普查方案及实施细则、数据采集处理流程与程序、普查法规与纪律要求等都烂熟于心。大部分普查员都有高中以上学历,全区普查员在专业培训的同时,也进行了法律法规教育,他们将严格对普查对象的信息全流程保密,不必担心信息泄露,请广大住户放心登记。
来源:红网
作者: 李文恋 程曦 刘玮
编辑:王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